第23章 盛世崩塌 可李隆基,你才最该死啊……(第5/7页)

【而杨国忠,因为杨玉环的受宠,一时权势堪称无人能及,兄妹二人在当时可当真是辉煌无比。】

【显然,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已经戳满了窟窿漏洞的唐朝,终于开始混乱起来——】

【最终加之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逐渐更加尖锐激化,所以使得安禄山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实则为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也因此,这两人之间的矛盾斗争,是直接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导火索!】

李世民脸色难看的闭了闭眼睛,只觉得有些晕眩。

他就知道……他就知道!

这一步步的,简直是毫无意识的,甚至闭目塞听的,任由各种人拿着利剑在大唐之上肆意妄为!

而这戳的岂止是大唐的天下,也是他的心啊……

李世民不禁双目泛红,是气得,也是急得,更是恨的!

【问题不是一日就积累起来的,混乱也不是一天之内就全部发生的,可唐玄宗李隆基始终沉溺在温柔乡中,毫无改弦更张之意,对于唐朝之下所发生的危机更是丝毫没有察觉!】

【甚至他还反而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加之受当时朝政黑暗**风气影响,边镇将领多贪功求官,想借军功谋求高位,于是对外多次肆意挑衅,最终致使边境战乱不断,而李隆基的好战,无疑是对此火上浇油,以至于边境冲突日益升级,先后战死,病死的唐朝士兵多达二十万人。】

【除此之外,唐朝内部矛盾也是逐渐**激化。】

【地方割据势力壮大,安禄山等节度使把持兵权,内部如李林甫,杨国忠之流更是霍乱朝政,专权独断,排除异己,加之杨玉环得宠后,整个杨家都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握权势滔天,声色犬马,过着极其荒淫糜烂的生活。】

【而这无疑加重了当时百姓的负累重担,使得暗地里的矛盾也不断加剧。】

【当然,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无疑是唐玄宗李隆基。】

【无论是边疆节度使的拥兵自重,还是杨家诸人的权欲熏心,亦或者是李林甫和杨国忠之流的专权独断,败坏朝纲等,都绝对少不了李隆基的放之任之,甚至直到战乱发生时,还不能蓦然惊醒!】

【在他执掌下的大唐盛世之景,已经完全遮盖住了李隆基的耳目,让他志得意满,自鸣得意,依旧被大唐盛世的假象光环所笼罩着,甚至尤觉得自己的一切决定,一切政策都毫无问题可言!】

【所以到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叛军最终占领了洛阳,而同年六月,叛军又长驱直入,开始攻陷唐朝的都城长安,也是由此,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在长安沦陷之前,身为皇帝的李隆基只能率众败走,仓惶又狼狈的逃亡……】

“嘶……”

“逃亡!!”

最终竟到了逃亡的地步?!

刘彻简直复杂难言,从盛世到乱世,从明君到昏君,这唐玄宗李隆基当真是让人瞠目结舌,难以置信啊。

卫青眉头也是紧皱:“难道这大唐就没有其他得用的将领吗?”

一代帝王竟然要沦落到放弃都城逃亡,简直是奇耻大辱啊!

秦王宫。

嬴政等人也是紧锁眉头,尤其是蒙恬王翦等将领,最看不得此种境况景象!

叛军逼近,就要仓惶败走?

怎么就落得个逃亡的下场?!

“这唐玄宗李隆基怎么回事?”

王翦沉着脸:“弃都城而逃,也亏是做得出来!”

蒙恬更是直言:“胆小如鼠之辈。”

弃都城何异于弃国而逃,怎么都得殊死一战才是!

就连扶苏也是听得眉头紧蹙——

这盛世大唐,即使骤然衰落混乱,也不见得就毫无抵抗之力吧?

缘何到这种地步啊?

唐朝李隆基时期。

听到这里,李隆基脸上已然毫无血色可言了。

他摇晃着身体,甚至几乎喘不过气。

“陛下!!”

“陛下——”

高力士急喊了两声,连忙给李隆基顺气:“陛下,一切还可避免啊,一切还可避免!”

李隆基急喘了两口气,却几乎无言以对。

堂下众臣见此情状,也不由得出言安抚。

至少对他们来说,现下的唐皇李隆基,还未曾到之后那等昏庸昏聩,并且只知享乐奢靡的地步,哪怕在众臣心底,却依然对天幕所说的一切而感到悲愤悲痛,可他们到底都身为臣子,只能暂且先按下心中所想与各种思量考量等。

不过败逃都城长安之后呢?

还有大唐究竟为何没能抵挡住那叛军之势啊!

【大概因为长时间荒废政事,所以导致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发生后,不仅多次骚操作失误,决策昏头昏脑,还加之杨国忠的错误操作等,于是致使原本完全可以在两年左右平定的安史之乱,竟前后足足历时了八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