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秒杀两广叛乱(第3/4页)

其他各省并举,把内部彻底整顿后,再对付福王,也好先声夺人,更多瓦解北方被裹挟官员、武将人心,再示以宽仁,表示只诛首恶,让除了刘良佐以外的其他淮北将领,重新安心归顺朝廷。

实在不行,还能给包括刘泽清在内的武将,开出一些条件,只要他们到时候坚持在鞑子侧翼抗击,哪怕是形同割据,朝廷也会褒奖他们,比照吴三桂。

臣估计,等鞑子南攻时,山东省内,位于泰、蒙山区以东的莱芜半岛,肯定不会被鞑子重视,那些地方三面环海,又有山区与中原隔绝,不在鞑子南下的交通要道上。只要刘泽清到时候肯躲避,哪怕在山东半岛割据,鞑子也多半不会管。

而朝廷只要他控制住这块地盘不被鞑子占领、当地的钱粮人口不为鞑子所用、他的本部兵马别投降当汉奸,也就足够了。如此一来,到时候朝廷是有希望只诛刘良佐一部、就解决福王之乱的,其他被裹挟武将都还有机会争取!把内战损害降低到最小!”

朱常汸听了史可法这番细致入微的长篇大论分析,也算是彻底松了口气,他仔细琢磨了一下,就意识到了史可法策略的妙处。

两淮割据势力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现在处在夹缝中,谁先打都吃亏,还有可能逼反投敌。

相比之下,两广或者其他南方腹地的潜在反抗者、跟福王串联勾结的那些人,却是只有南京朝廷出手收拾才行的。南京朝廷不动手,不会有别人来代劳——总不能指望越南人侵略两广吧?

所以,吃好东西当然要吃着碗里瞧着锅里,而吃苦药则要反过来,先吃碗里的,说不定碗里吃完时,锅里的已经不用你亲自吃了。

三方一番秘议后,朱常汸立刻做出了决断,让史可法以勾结福王作乱的名义,加速搜捕一切串联的、抗命不来南京的藩王。

南直隶和江西,就靠史可法自己动手,浙江交给浙江巡抚张国维,那也是沈廷扬朱树人的老朋友了。

其他湖广四川,其实没有需要动手的,当地藩王早就被张献忠当年杀得十之七八了,仅存的也都在这两个月里被朱树人积极送来了。

所以最后就剩下两广,这就让朱树人轻兵直进,以密旨领兵,软硬两手准备,雷霆扑灭!

……

密旨下达之后,各方很快一起动手,好几个跟福王书信勾结的藩王,都是没反应过来就被捉拿问罪,敢于反抗或者逃跑的,直接射杀——这也是特殊时期,监国王爷特旨特事特办的,没有问题,这些王爷是已经被拿住明确参与大逆的罪证的。

因为消息封锁得好,淮北方面福王一直到六月初,才得知自己暗中勾结的几个内应同宗,已经被抓被杀了。

他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在六月初五这天,靠着阮大铖和刘良佐的拥护,仓促强行称帝,然后少不了把他的称帝理由、以及他跟先帝血缘最近、先帝的监国遗言失效等统统说了一遍,试图号召一批人跟着他干。

然而,天下看清他实力的人,当然都不会跟着他干。只有刘良佐、许定国是铁了心当汉奸,知道南京朝廷不会饶恕他们。而连山东半岛的刘泽清,都选择了观望。

文官当中,只有阮大铖这个士林败类、历史上的大汉奸、后世能被桐城、怀宁两地地方志争相推出去不承认他是本地人的极品,选择了带头拥护福王,并且居然直接被福王封为了伪大学士。

(注:阮大铖的问题,前面提过,再提醒一下。后世怀宁地方志说阮大铖是桐城人,桐城地方志说阮大铖是怀宁人,两个地方争相对骂,都说是对方的土地养出了这种大汉奸。

直到21世纪百度百科词条都不敢写他籍贯,点开词条修改记录,都可以看到好多轮申诉对骂质疑。一写是桐城人,当代桐城人就有申诉的,一说是怀宁人,当代的怀宁人就申诉,只好不写)

连阮大铖的知交好友马士英、正牌凤阳总督,都觉得这事儿实在玩大了,没希望,试图南逃撂挑子谢罪,但是被军头刘良佐扣住软禁了,作为一块招牌还要用用——这里不得不提一句,马士英这人,倒也不算本性太坏,只是他利益被阮大铖绑定了。

历史上马士英虽然拥护了福王上位,但也不算一开始就这么想的。一开始马士英是尝试过跟史可法合作的,但问题是兵荒马乱的年代,军队里的桀骜之辈不是文官能彻底控制了。

马士英也是看到刘良佐乃至历史上的高杰刘泽清等人已经磨刀霍霍要立从龙之功了,他怕被下面人甩开独走抛到对立面,不得不事到临头投机了一把。

但现在形势这么差,马士英也不傻,他知道福王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要在凤阳称帝,这地方毫无战略纵深,被闯贼、鞑子和南京朝廷三方包夹,怎么都是死,他为什么要跟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