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顺便堵死张献忠的最后一只眼(第2/5页)

从长江转入岷江,再一路经犍为、乐山、眉山,直到青城山都江堰,抄张献忠后路。他们的目的,是防止张献忠守不住成都后继续逃。

这一路因为岷江的水量远比雒水丰沛,所以可以航行大型战船,部队安全也更有保障。哪怕张献忠发现这路人马后想来进攻,直接依托水军回撤,张献忠也是毫无办法的。

只要注意在乐山大佛附近、大渡河和岷江交汇处,别被暗流漩涡卷走就好。但事实上,自从唐朝在乐山大佛附近修了水利,大渡河和岷江的汇流处,水情也远没有唐朝以前那么凶险了,以沈家的航海功底,完全是毛毛雨。

最简单的速记法,就是这两路人马,一路到泸州老窖就拐弯北上,另一路继续直行,到五粮液才拐弯北上。

再说句题外话,自古从荆楚之地进攻巴蜀,基本上入川后也是这么分兵的——三国时刘备在雒城附近受阻、庞统被刘璋军射杀后,刘备就不得不在雒城前线固守待援。

诸葛亮和赵云就是走岷江水路南线包抄入川的,张飞的陆路部队就是走北线的,最后到成都的门户雒城会师。

所以朱树人和张煌言、方孔炤这么选路线,也并没有什么创意,就是直接拿古人最成熟稳妥的方案抄答案就行了。

秦良玉、方国安走的就是张飞那一路,刘国能、朱文祯、袁时中走的就是诸葛亮赵云那一路。

秦良玉、方国安的路线需要一定的安全警戒,防止被各个击破,刘国能朱文祯那一路则是安如泰山,可以绝对确保进退自如。

……

有了严密的作战计划,部队也都严格执行,后续的战事自然不需要朱树人直接操心了。

此后几天,一直到元宵,他就再重庆安抚百姓,恢复秩序和生产。

四川地区虽然被部分屠戮了,可川东地区好歹是在正月里就恢复了官府的统治,还有半个月的时间缓口气,应该不至于耽误春耕。

只是官僚、地主和富户被杀太多,很多土地成了无主之地,所以新来的官府重新确认地权的工作会繁重一点,要抓紧在各县挨家挨户通知,有没被杀绝全家的地主,回来认领自己的地皮。

只要有继承人,朱树人也不至于吃相太难看直接把田都分给贫农——有钱人已经被张献忠杀掉绝大部分了,而且都是挑最有钱的优先屠杀,所以就算有活下来的,多半也只是稍微有点钱。

这种时候,更重要的是尽快恢复生产,恢复社会秩序,所以发还有继承人的地主田地,也能进尽快安定人心,让大家可以安心生产。

官僚买办资本可以直接没收,民族资本还是应该慢慢“赎买”的嘛,驾驭人心的道理,懂的都懂。

除此之外,趁着春耕之前的半个多月,朱树人也要组织后方湖广的运力,再尽量多运一批土豆过来,用于在四川地区推广,至少是在川东或者说巴地推广。

川西和成都平原,今年是没戏了,就算灭了张献忠,肯定也是春耕结束之后的事儿。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也就只能遵照旧的传统生产模式。

好在蜀地本来就湿热,是南方气候,原本都是种双季稻的,也没法冬季种冬小麦、收麦后改种玉米。

所以玉米暂时就不需要往四川推广了,朱树人需要操心的主粮新作物,仅有土豆一项。

除非是将来拿下汉中盆地,汉中的气候倒是有点接近关中,有一定的麦作区,将来可以推广冬季种冬小麦,收货后初夏种玉米。

对于没来得及在崇祯十六年,就在四川全境推广土豆,朱树人内心原本也是有点惋惜的,不过稍微实地考察了几天,找了一些幸存的四川本地基层官员深入调研了解后,朱树人也就释然了——

四川的农业区中,山区农业主要就分布在川东,或者说巴地,也就是重庆周边。西边成都周围都是平原,都是平整低洼的水田,本来种土豆也有点浪费了。

土豆更大的价值,在于把边角零碎崎岖的烂地也充分利用起来,所以重庆周边三四个府,包括重庆、夔州、潼川、顺庆,外加泸州府的一小部分,能把适种土豆地皮都充分利用上,就已经很不错了。

朱树人留在重庆周边,安民编户、确权土地,组织生产,也没干别的事情,光这些就花了个把月的时间——也别嫌慢,做过基层民政工作的人,就知道这里千头万绪没一件是轻快的,一个月能理出一个大概就已经算很神速了。

另一方面,也是这段时间,前线军务确实没什么需要他操心的,一切都还在按部就班推进中。

从重庆去成都,实际行军距离就有九百里左右,这还是算的雒水那一路,如果是岷江那一路,因为要绕远,只会更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