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第4/7页)
“你想,齐相是先帝的恩人,又为当朝天子夺回帝位,地位稳如磐石。现在文武百官谁不想与齐相同乘在一条船上?
“在这朝堂之上,若无人照拂,一辈子或许也就如此了。但是若抓准这番机会向齐相示好,或许便能得到齐相的青眼,从此青云直上,再无阻碍!”
柳照心动不已。
说得不错,朝中若无人帮助,他恐怕就止步于此了。
但是,若能得到齐大人的关照,上限会比过往高上数倍!
再说,齐相难道是什么坏人吗?
他为民请命,劝说辛国退兵,舍命救过先帝,还支持科举改题制,怎么看都是位实干派的官员。
齐大人位极人臣,现在不过是希望为自己的独生子谋一个好前程,让他中个状元罢了,难道真是个非常奢侈的希望吗?他若真能在这件事上为齐大人效力,也算是卖了齐相一个人情。
于是,柳照想了一想,福至心灵,便按照那日在齐宣正的习题册子上看到的文章,出了本回科举的题目。
方朝科举经过前朝的代代发展,到现在已经趋于成熟,要作弊是很难的。
不但考试时考生会被关在格子大的号舍里,交上去的考卷也会经过誊录官的誊抄后,再送到考官面前。
理论上来说,既无法通过字迹,也无法通过约定俗成的暗号来与主考官沟通。
且文章这种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算是提前知晓题目,也未必一定对主考官的胃口。
而现在就不同了。
在拿到卷子以后,柳照果然批到了与那日在齐相所见一模一样的文章,无疑就是齐宣正的考卷。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此卷选为第一。
明面上来说,考卷都是匿名的,况且他本人先前与齐相并不熟,齐相只邀他去过家中一次,甚至都是他被选为主考官之前的事了。
即便要挑证据,也不可能挑得出来。
不过,从此以后,他就与齐相绑在了同一条船上。
*
另一边,谢知秋与萧寻初交流半宿未果,话题转向其他方向。
萧寻初问:“说起来,既然齐宣正已经得了会元,那等到殿试,官家看到齐宣正的名字,联想到他父亲的功绩,会不会直接将齐宣正点为状元?”
谢知秋毫不犹豫地道:“极有可能。”
齐慕先绝非一般宰相,不但权势了得,还对当今圣上有救父之恩,一个“孝”字当头,无论当今天子对齐慕先这种能对帝王指手画脚的权臣,究竟有没有传闻中那么感恩戴德,他表面上也必须要表现得无比尊敬,给齐慕先充分的礼遇。
因为恩情将宰相之子点为状元,可能多少会有点争议,但齐宣正已经拿到会元了,至少才学已有定论。
殿试很大程度上本来就是看天子喜好,而且科举本来选的就是“天子门生”,总不能还有人上去说皇帝徇私舞弊吧?
萧寻初忧道:“但若是如此,你与谢老爷的约定……”
谢知秋目色一沉。
她先前给父亲画的大饼,是她考上状元以后,会身骑高马、斜戴红花去谢府迎娶“谢知秋”。
如果不是状元郎,承诺的效力自然大打折扣。
别看她会试也是个亚元,殿试也有希望拿到榜眼,但是第一名与第二名哪怕实际只差一名,给人的感觉却是天壤之别。
少了一重状元的光环,以谢父那种好面子的性情,只怕诱惑力大大下降,即使她的名次在秦皓之上,也未必能比得上与谢家有世代情谊的秦皓。
……再者,谢知秋此番会试,拿到的是第二名,离第一不过一步之遥。
在这种情况下,还让她知道第一名很可能并非是靠真才实学,说实话,她难免是有一点不甘心的。
……不,应该说是非常不甘心。
可是如果这座拦在前面的大山不是别人,正是齐相,那就算谢知秋不甘心,也毫无办法。
说白了,此人非但位高权重,还有民众支持,无论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难以扳倒的对手。
谢知秋咬起指甲来。
“先看看吧。”
她道。
“无论如何,尽力而为。”
萧寻初笑着安抚她道:“你也不必太有执念,我看第二名也不错。何况第一名是齐宣正,我想就算是谢老爷看了这个结果,也不至于太不通情达理。”
谢知秋闷闷地应道:“嗯。”
——若是事情只到此为止,或许谢知秋也不至于对齐相、齐宣正生出很强的敌意来。
其实谢知秋虽有好胜之心,但对“状元”这个头衔也没有太强的渴望,无非是再劝劝谢老爷,她懂得见好就收、不必贪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