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该有的排场都要搞起来(第3/4页)

李祖升不过是刘益守埋在儿皇帝萧栋身边的一根钉子罢了。台城禁宫内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要经过李祖升这一关。刘益守觉得对这些江东鼠辈保持一颗警惕的心,永远没错!

……

春节来了又走,开春后的第一次大朝会如期召开。

已经升官,担任中书监(中书令的副手,中书省二把手)的阳休之向朝廷建言:吴王功高盖世,对国家有再造之恩,万般赏赐不足以配得上他的文治武功。

既然财帛田宅已经赏无可赏,吴王又忠于国家不可能行操莽之事,所以要在别的地方补偿。

如果朝廷做不到的话,不如就让天子下诏禅让,让吴王登基称帝吧!

大家都乐得清闲。

中书监就是专门用来制约中书令的职务,也是刘益守用自己人制衡朝廷中枢的关键职务。阳休之提出这个话题,分量是很重的。

而且说得很嚣张。

只不过,他这话朝臣们只能当做没听见,也不敢反驳。深究的话,就必须得提前站队,对谁都不好。一时间太极殿内安静的针尖落地可闻。

伤愈归来的陈元康则是站出来打圆场:吴王爵位已经到顶,总不能让他当皇帝。再说吴王作为驸马,也没有篡位自立的心思。

不过在爵位不变的情况下,与吴王相匹配的一些排场可以搞大一点,这个并不等同于逾越礼制。

同样都是王,刘益守跟萧纶等人的编制一样,这合适么?这难道不是对吴王辛劳国事,浴血奋战的一种嘲讽?

对国家有功的人,排场大点也很合理的吧?

比如说把吴王府修大一点,后宫的编制定下来以后,搞大一点,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什么的,再搞个“女官”的制度。

出行的鼓乐,府里的守卫编制,这些东西都可以跟帝王靠齐,各地给建康中枢的贡品,分一半给吴王,能补上的都补上。

这个好像也很合理对吧?

不能当皇帝,还不许把生活品质搞好一点么?吴王也是人,难道造福天下人,也必须为爱发电?

阳休之和陈元康二人一唱一和的,红脸白脸交替轮换。

建康中枢朝臣里面没有谁是真正的傻子,一听这话就明白,刘益守的改朝换代之路已经正式开启,现在谁反对,将来就会被拉清单。

一不小心就全家死光光哦!

陈元康的奏章毫无意外的通过,并昭告天下:现有的吴王府狭小不堪,已经配不上吴王的身份,所以朝廷拨款拨地以示恩典,在离台城最近,权贵扎堆的东府城旁边新建一座府邸,为新的吴王府。

新吴王府的规模比台城要小,但是却比台城的禁宫要大很多。其中建筑的规格,允许与梁国帝王相同。

吴王的后宫编制,由吴王自己决定,一旦定下来以后,便交给朝廷中枢审议通过,然后照准实施,毕竟是特事特办,不必遵循前例。

至于吴王妾室并不多,完全满足不了编制这种情况要如何处理,当然是朝廷下令,为吴王选民间秀女了。愿意将女儿送来的大户人家,也可以提前办。

总不能说空有编制却没有对应的人吧?不过这件事并不需要操之过急。

其他的排场,包括各地送到建康的贡品,都与帝王同规制。至于带剑上朝之类的篡位套装,刘益守早就不在意了,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落人口实,给人“专横跋扈”的印象。

他在这方面一直都是“克己复礼”的,能免责免。

简单的说,如今的刘益守,现在除了称呼是“吴王”,没有加“九赐”,上朝时候还有那么几丝谦逊外,形式上已经等同于皇帝。

……

“主公不打算搬迁?”

吴王府的书房里,与刘益守商议“改制大事”的陈元康一脸惊讶询问道。他还以为刘益守心里是真的想住大府邸呢,没想到刚才对方断然拒绝,没有一丝犹豫。

“新修的这座府邸,将来要成为南方学子们读书学习的地方,甚至是天下人学习的地方。要成为沟通南北文化的桥梁。

那里将来会是国家培养人才摇篮。合适的时候把吴王府捐出来办学,可以让世人感受到我们励精图治的决心。

现在先秘而不宣,待我们迁都洛阳后再说。

至于居住这个问题,人生下来在母亲怀里,死了一副棺材躺进去,活着的时候要万顷良田那么大的地方住着,有什么意思呢?”

刘益守像是看傻子一样的看着陈元康反问道。

果然还得是你啊!

陈元康拱手拜服道:“主公仁者无敌。”

“哼哼,还无敌呢,送女的人已经要把鸡鸣山踏平了。你赶紧的在建康找一处大宅院安置那些年轻女子。看到喜欢的,你自己可以先挑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