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第2/3页)

现在局面已经不是萧衍可以完全掌控,更别说他刘益守了。不仅是萧氏在争,他们麾下那些将领也希望能立功上位。

谁会不争功呢?人不努力向上,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对了,北海郡是谁在镇守?”刘益守想起一件事来,询问王伟。

北海郡作为与魏国接壤,并且离兰陵县最近的地方,肯定是要布置精兵的。

“萧衍五子萧续,被封安北将军,青州刺史,坐镇北海郡。但是萧衍没有命他担任此番的进攻任务。”

王伟已经被萧衍的怪异布置弄麻了。

前线的军情,王伟弄得很清楚。只是他还没明白萧衍的意图。这些王爷们一个个都想在前线镀金,是不是萧衍也希望见到这一幕呢?

“对了主公,现在已经是严冬,我们要做什么呢?我们能做什么呢?就这样眼睁睁看着几个萧氏的王爷在彭城东北面闹腾?”

在王伟看来,现在梁军处于“九龙闹海”的局面,看起来热闹,效果如何,还真要打一个疑问。而且还有个问题,他不相信刘益守没有看出来。

见刘益守不答,王伟追问道:“彭城以西,以北,梁军兵力空虚,只有我们的兵马在。梁军全都布置在彭城东北方向。若是魏军大规模进击,从彭城西面绕路而来,两翼迂回包抄,那局面真会崩溃到不可收拾啊。”

彭城这里本来就属于是“突出部”的位置,三面受敌。梁军进攻竟然不派兵扫荡彭城西北保护侧翼,看起来,他们那帮人,还真就是在“打政治仗”。

“给彭城的吴明彻下令,死守彭城,注意彭城以北的动静。”

刘益守淡然说道,只是作出了常规的应对。

“主公,如此一来……”

“不破不立。”

刘益守抬起手,冷冷说出了四个字,王伟瞬间领悟了精髓,领命而去。

天空忽然飘起雪来,一片一片落在身上。刘益守看着头顶上的一片阴沉,长长的舒了口气。

……

梁军两路出击兰陵郡,东路军两万人从北海郡出发,连克下邳城以北的良城、郯县等地。当地魏国官府之人全都开城投降,萧纪领兵几乎是兵不血刃占领两地。

紧接着,萧纪命柳仲礼为先锋,带兵攻打兰陵县!柳仲礼遭遇魏军小股军队,每战皆克,一路村镇接连收入囊中。魏军溃兵逃入兰陵县城内,企图借助城池顽抗自保。

在萧纪的催促下,柳仲礼当夜身先士卒登上城头,血战后拿下兰陵县城!

终于夺回祖地,萧纪当场就泪流满面,当着三军将士的面嚎啕大哭,在场众人无不动容。兰陵北面全是大山,并无被大股魏军偷袭的危险。

萧纪随即放下心来,派人寻找萧氏故居,故地,准备在这里建立祠堂。

他的表现,完全是一个至情至孝之人会有的举动。然而,强敌尚在准备当中,之前并未与魏军主力接战,敌人随时都有可能反攻倒算。

这样急急忙忙的就建立祖宗祠堂,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

柳仲礼对萧纪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然而萧纪表示:萧氏族人,起于兰陵,百年世家,终登九五。这样的底蕴,这样的逼格,岂能攻下城池以后就随随便便的回去?

萧纪拒绝停止修建祠堂,并且表示此事已经上奏天子,不容更改。

反正是劝不动了。

鉴于晦暗不明的战局,柳仲礼便提出,自己愿意带兵往北,攻克缯城,作为预警之地。更北面的即丘城,即刘益守前世的临沂市西郊,乃是北魏青州重镇,那里一定会屯扎重兵的。

哪怕以前没有,他们出兵也有些时日,魏国也早就反应过来了。

如果敌军主力来袭,萧纪在兰陵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跑路。

萧纪琢磨了一下,感觉柳仲礼说得有些道理。于是命柳仲礼带领主力前出缯城。至于兰陵,并无坚城可以守护,大军困在兰陵也没什么用。

在东路军进展顺利的同时,西路军进展也很顺利。

萧正德手下赵伯超建议,将大军一分为二。萧正德和他一路,在全军攻占武原城后,原地驻守此地,然后让胡贵孙带五千精兵攻下承县后,驻守那里,保护兰陵县侧翼。

一句话,萧正德身份尊贵,不值得犯险,还是不要走那么急比较好点。武原城乃是此地最重要的关键节点,守在此地,保证此地安然无恙,就是最大的功劳。

不得不说,赵伯超胆气没多少,眼光还是不错的。

胡贵孙本就是尚武之人,赵伯超的建议正合他意,于是欣然接受任命。萧正德也不想到前线去拼杀。刀剑无眼,谁知道会出什么事情呢,还是待在后方比较安全。

此建议得到三人一致认同,可谓是“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