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杀鸡儆猴(第2/3页)

虽不是官,但影响力却遍及朝堂。

除了亲朋、同窗之情外,朝廷想稳住城市之外的社会,靠的还是乡绅。

而京畿之地因为是皇城脚下,乡绅中辞官归家的官员比例更大,而且勋贵也多。

这些人得了好处,至少不会跳出来捣乱。

薛金平还想说些什么,石仲魁却打断道,“整理稻田,挖出鱼渠是死命令,没讨价还价的余地。

3万兵丁,每日1斤口粮,一斤当奖励带回家。

待到稻秧种下,鱼苗放养进稻田,本官自然另有奖赏。”

众人听到居然没自己等人的好处,表情就有些不好了。

石仲魁冷笑一声,“糊涂,那五万两银子是用来开荒的,这里面的好处,不用本官再说了吧?”

开荒最难的是什么?

当然是如何把水引来,只要有水,盐碱地都能冲刷成农田。

所以开荒之后,屯田营只开发一部分,剩下的不动。

自然有人会让家奴、雇工们去烧荒、整理土地。

而且这办法还不会被人抓到小辫子,绝对比直接奖励银子,更受屯田司大大小小官员们喜欢。

种出粮食是自己的,需要时也可以把田买了,变现成银子。

但石仲魁没说这5万两银子,和剩下的5千但粮食,还得用在疏通河道的事。

二十几个官员互相看了看,很快拱手行礼道,“我等全听大人吩咐。”

石仲魁点点头,“屯田司主事、都司、薛管营留下,其余人等即可回归本职,本官今晚就要看到成效。”

“是,大人。”

有了看得见的大饼,大小官员的积极性顿时被调动了起来。

再说5千但粮食可是60万斤,3万兵丁每人每日两斤,5天也只消耗30万斤。

也就是说,剩下的30万斤,足以调动6万青壮。

9万人清理和挖出1.6万亩稻田和鱼渠,强度并不大。

最麻烦的反而是如何调度。

人数一过万,就漫山遍野,没有成熟的管理和指挥体系,被说做正事了,不出乱子都算好的。

这也是石仲魁明知道这群人中,有人起过坏心思,却不得不留着他们的原因。

和大人有句话说的很对。

不把下面的人喂饱,他这个军机大臣就是个屁。

而且有人是用银子驱使下面的人,有人则是用功劳和名声驱使。

前者简单有效,后者说白了,一样是在收买手下。

……

2个七品屯田主事,薛金平和阎桂祥没多久,带着疑惑表情离开了节堂。

“薛大人”,阎桂祥拉着薛金平问道,“钦差大人让我等运粮倒是实在。

看到粮食,那些兵丁们就不会再怀疑。

可联系钱庄,到底是和意思?”

薛金平心里也正疑惑着,就听一个屯田主事笑着道,“大人既然有本事,从户部度支司拿到5万两银子,还能额外拿到1万但粮食。

你们猜大人手上的银子,是按照惯例拿到碎银,还是银锭?”

阎桂祥和薛金平瞬间明白了过来。

从来都是户部官佐雁过拔毛,从未听过有人还是在户部头上拔毛。

不用说,肯定是银锭。

笑呵呵道,“还得多谢大人,有好事记得我等四人。”

当天晚上,大兴宛平两地一个又一个屯田兵丁组成的村落里,都有十几个火把组成的官吏队伍。

一开始屯田兵和他们的家眷们根本不信。

直到听说这命令和2斤粮食的待遇,是文曲星下凡的六元魁首亲自发布的,这才有不少兵丁开始相信。

隔天天刚蒙蒙亮,大兴宛平两地1.6万亩稻田周围,围着至少3、4万人。

这还是因为不少兵丁因为路远,暂时还没赶过来。

好在这些人分布在大兴、宛平两地30个村落,加上有官吏、武官和屯田兵各自的领头人管着,并没引起什么乱子。

更别说30个村子,每个都摆放着2万斤的粮食。

并且每个村子外,还有十几个或者几十个连夜赶制出来的土灶,正在烧火做食物。

让这些心存疑问的兵丁和家人,一下子就放心了下来。

石仲魁昨夜就把大兴土地给招来,暂时不需要担心那边。

自己则带着二十个缮国公府石家的青壮和绣衣卫,快马一个接一个村子巡查。

一开始几个村子确实没问题,但走到第五个时,绣衣卫的人转悠一圈很快汇报说,有人在粮食里掺了木屑和野菜。

掺野菜就算了,可掺木屑这是拿自己当傻子嘛?

石仲魁心里顿时忍不住了。

从马兜里掏出精钢长剑,又命人带好自己的弓箭,这才跟着绣衣卫和家丁,径直去了祠堂。

没多久,在十几个都头、巡检的注视下,两个从八品的屯田书令被绣衣卫压着带进了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