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章 相持(七)
旁人作战,我自作壁上观。
况且,一艘如此体的型龟船横在战场中心,绝对会引起交战双方的警觉。
而李舜臣以区区十三条战船,能够创造这场奇迹,任何条件缺一不可,正因为如此,陆离不愿意制造任何干扰,只等最佳入场时机到来。
另一边。
解决完队伍中的胆怯之将,李舜臣再度下令:
舰队启航!
接下来的战斗,就指望了十三艘战船了,能否上演奇迹,他心里也不清楚,大不了以死殉国。
于是乎,一群被严苛军令所震慑的士兵,以及对李舜臣有着迷之自信的扮演者们,再度上路。
等向前行进了一段距离,一群小船出现在视线中,并非倭人,敌军的战船再怎么低矮,也不会如此。
那是一帮本土渔民,听闻统治使李大人要迎战倭寇,特意前来助阵。
众所周知,每次国难当头,大多是处于最底层的人挺身而出。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在哪里都通用。
另外。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虽然李昖并没有投降的打算,但他确实已经多次想要离开半岛,去宗主国大明当一个王爷,条件也早在上次战争时就谈好了:
一、想办法顶住压力
二、如果顶不住,即可内附。
但不许待在燕京,只能留在鸭绿江旁边的宽奠堡,且人也不能多,数量五百顶天。
三、一旦国土光复,不许在大明境内逗留。
这是万历皇帝跟朝鲜王的承诺,永久有效,而李昖也已经暗中草拟好文书。
一旦汉城失守,麻贵和杨镐保不住自己,那他立刻率领卫队北上,并致函辽东都司,咨询内附一事。
而世子光海君则率领一部分大臣,前往靠近大明的咸清道,依靠地形和所有兵力,建立分朝。
很多大臣也眼巴巴看着自家国王,希望可以跟着他一起成为大明子民,做个富贵员外。
显然,肉食者们想着如何活下去,继续享受人间繁华,世代被压迫的渔民,则献出生命,希望自己能够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
他们肚子里可没什么墨水。
不过,李舜臣是个忠良之臣,无论经历了什么,他都不会怪罪君王,同时也很感激,百姓能够在这种时刻伸出援手。
数以百计未曾训练却精通水性的渔民获得收编,但被要求不要围在战船旁边,尽快向前方划,以作为疑兵,为己方壮大一下声势,迷惑倭人。
当然,那些扶老携幼除了一腔热血外,确实没什么战斗力,李舜臣便将他们劝了回去,待在岸上等待,总比处于海中要安全。
一番折腾下来。
将战船挪走,并召来迷雾遮挡探查的陆离,感觉场面有些无聊。
也可以说他麻木吧。
这种国仇家恨下,草民挺身而出的事情,在守南原时看多了、经历多了,再加上先前走过的那些世界,早已将陆离磨砺得心如磐石,着实很难被感动到。
“来了!”
黑鬃马看着玄光镜,大呼。
四周挤满了妖魔和辽东军人,他们聚在一起,围住可以显化远处景象的神秘镜子,等待大战爆发。
此刻。
来岛通总杀到!
三百多,近四百条战船摆开了阵势,浩浩荡荡冲过来。
四百对十三。
敌我比例之悬殊,令渔民、水兵凭借本能想要退缩,很多站在船上的中低级军官相顾失色,忍不住想要退避,却畏惧军法,只能强行克服。
名将之间,有很多特质都相同。
若麾下兵力足够,那就稳。
若是兵力与敌人相差悬殊,且不得不战斗,那就勇。
不过,主帅并非一个人设固定的假想之物,可以在不同场合展现多种性情:慈祥,严酷,儒雅,豪放。
对绝境中的士兵而言,主帅最需要展现出来的特质是镇定。唯有主帅临危不乱,才能让军心稳定,使将士放心去执行各种艰苦任务。
李舜臣作为名震三国的大将,不仅没有犯低级错误,反而极力改变这种现象。
在陆离等吃瓜群众的注视下,他开始安抚军心。
手法挺有趣。
眼下正处于冷热兵器共同登陆战场的时代,李舜臣重视火器,可个人却一直喜欢射箭,故而,他身边一定准备有大量羽箭。
每次与敌人对峙,他就会把箭筒里的铁箭分给麾士兵,告诉众人一个事实:主帅与敌人仅一箭之隔,绝不做那种令人唾弃的贪生怕死之辈!
有一说一,那种喊“给我冲”的将领,一般他和他所效力的势力,都没什么大发展。
而在形势危急时,高呼“跟我上”的将军,愿意身先士卒,那不管劣势多么巨大,也有希望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