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卖粮(第3/4页)

“统共二百八十斗,也就是五千六百斤,每户人家要出二百二十四斤。”

二虎子家说了不打算卖粮,所以只有二十五户人家卖。

王宝兴点头:“每户差不离两麻袋。”

两麻袋东西瞅着不多,可在堆成半个小山高的粮食中,减少两麻袋之后仍旧可以轻松不少。

当然,只是不用经常走着走着就掉落东西,速度照样会慢,同样需要花费大力气拉车、推车。

三个人纷纷家去拿秤砣、拿银子,而车队里的人则忙着往下搬粮食。

崇武搬粮食时嘴巴耷拉下来,任谁都能瞧出他心里不情愿。

木槿安慰崇武:“少了这些粮食你和兄长就能轻快些,咱们也不必走着走着就掉东西了。”

在王家村时,崇武有大半年挨饿的日子,他心里不乐意把粮食拿出来,不过粮食实在太重,即使他们在逃荒路上走了八个多月消耗掉很多粮食,可后头在土匪窝里得来的两千斤粮食又将牛车还有他挑的竹筐给装满了。

崇武即使不乐意也只能看着粮食被卖掉。

王宝山和王李氏同样不情愿,二十多两银子固然重要,但他家颇有积蓄,所以并不像其余族人般宝贝它。

王宝兴转头靠看拴在旁边的黄牛,认命地叹口气。

卖吧,少了两麻袋粮食,牛也能好受点。

从山上到江梁城这八日,他家牛已经有两回被累到口吐白沫,这还是老妻和儿媳在后头帮忙推车的结果。

若再如此下去,不提牛,人都吃不消。

几个邻居很快便回来了,他们还带来几个年轻汉子,应当是家里的儿子。

赵掌柜将手里的布兜打开,里头是白花花的银子,格外晃眼。

接着,赵掌柜将家里的秤砣拿出来,急忙说:“咱们先将粮食称出来,接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错过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了,他生怕王宝兴反悔。

各家各户早就将粮食拿出来,配合赵掌柜称好斤两。

另外两户人家亦是如此,等将粮食称出来,方才结算银子。

赵掌柜是最大的主顾,光他就买去四千斤粮食,比另外两人加起来都多。

他清楚光自己和两个儿子搬动不容易,所以自己在院子里盯着粮食,让儿子们先过去给邻居帮忙。

有去才能有回,等自家搬动的时候,他们也得过来帮自己。

又过去半个多时辰,方才将这群人送走。

临走时,三户邻居不忘同王宝兴说:“若有其他人家过来问,还望老翁莫要与人提起我们三家过来买粮之事。”

许多人家粮食已经快见底了,再过几个月情况肯定会更糟糕,若被让人知晓自己买了粮食,恐怕会给家里招致祸端。

见王宝兴郑重答应,三人方才带着各自的儿子家去。

木槿她们觉得赚了,三户人家同样觉得赚了。

粮价贵归贵,可这是几个月前的价,如果他们不想用,转手倒卖出去价格就能翻倍。

当然,在保命面前,银子也得让路,他肯定不会将粮食卖出去。

宅子里头——

见王宝兴要将整兜银子分掉,族人们赶忙制止。

王宝根有远见,他劝道:“族长,光进江梁城就耗费这么多银两,真等安家还不晓得什么情形,而且等安家之后还要建宗祠,恐怕又要花费不少银两。还往族长替我们保管。”

重建宗祠对于人们来说与娶妻生子同样重要。

尚在王家村时,许多人家住着透风漏雨的茅草屋,可宗祠却用青砖红瓦建成,宗祠对于他们来说,代表着生命的传递与延续,是许多人人生中的头等大事。

刚出发时,众人还盼望几年后能回西边。

可逃荒快九个月,经历九死一生才走到此处,许多人的观念也随之转变:自己这辈子恐怕很难再回故乡,等儿孙们长大之后让他们再回去吧。

在族人们的坚持之下,银子被放在王宝兴处。

而族人们也各自回到自家的位置准备吃饭。

王李氏在蒸完馒头之后又擀了面条,外头冷的能冻死人,合该吃点热乎饭食。

中间王宝山和王李氏不停给木槿捞面:“你还伤着,赶紧多吃点补补身子。”

除了面食,家里实在没有别的食物,王李氏为了下面条,特地去跟有葱姜的人家借了葱姜。

现在借东西难免有还不了的嫌疑,然而王李氏和王宝山厚道大半辈子,在村里有良好的口碑,人们倒愿意信她。

见王李氏要用粮食换葱姜,妇人赶紧拒绝:“不提在村里时你和族长家接济俺粮食,就是你家闺女三番四次救俺们,俺也不能因为两片葱要你的粮食,你且拿去!”

家家户户都有足够的粮食,许多族人又感念木槿的帮助,所以在这等小事上,人家死活不肯占便宜。

加入葱姜还有盐的面条极香,不提车队里的人,院子门口甚至能够闻到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