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求药(第2/4页)

元福见状便道勤政殿尚有差事,先提了告辞。

他一走,秦缨牵唇道:“父亲在外也看大夫,也请了御医,但不喜日日饮苦药,这才听大夫说,不若来求这味宫廷药膏,这药怎么只有宫里能见着?”

长祥笑呵呵的,双眸眯成弯线,似弥勒佛一般,“这方子是先帝时一位老太医研制出来的,别的药材都好说,但此药膏还要用虎头连项锁骨、穿山甲连项锁骨,败龟背骨、乌贼鱼骨,狗头骨各一串,您听听这些东西,可是民间常见的?”

秦缨微诧,“竟如此精贵?”

长祥笑着道:“这药都是给主子们用的,自然都是顶贵重的,小人知道民间多用的是骨碎补、山奈、老鹳草、荆芥等,再加上羊脂、冬青油与芸香膏外敷,虽也有效,但难根除顽疾,您信小人,宫里这药膏不说多,贴上七八副,侯爷近两年都不会再犯痹症。”

秦缨面露欣喜,如今求药虽有目的,但自从冬月后,秦璋双膝风湿的毛病便越来越严重,因此,来求这虎骨伤湿膏也确有治病之需,她高兴道:“如此最好!公公对药材如数家珍,果然名不虚传。”

长祥一愣,“您知道小人?”

秦缨牵唇道:“年前雪灾横行,西北死了不少人,京城外也死了近百人,我便担心起疫病,曾对陛下进言过防范时疫之事,陛下便令我拜访去过丰州的老太医,看他们有无好的法子,我拜访吴老太医之时,便听闻当年太医院缺人手,幸好遇见两个懂药理的内侍帮忙,其中之一便是公公你,这是半月前之事了,当时听来颇为惊讶,不想才过了半月,便与公公打了照面……”

长祥微讶,苦笑道:“原来如此,小人入宫之前,曾在药铺帮忙,这才学了一二分药理,不过当年小人也没帮上什么。”

秦缨道:“怎会,老太医都记着你呢,很是夸赞。”

长祥叹息道:“当年是我们二人去药房帮忙,其实小人没有另外那人懂得多。”

秦缨似是意外,“若是如此,那人如今在何处当值?莫不是太医院?”

长祥淡眉蹙了蹙,“那人当年死在了丰州。”

秦缨轻嘶一声,“可是染了疫病?”

长祥唇角微抿,“确是瘟疫,当时都腊月了,瘟疫已经治的差不多了,小人们都回主子们身边了,谁也没想到……”

秦缨遗憾道:“他叫什么名字?死后可有封赏?”

长祥唏嘘道:“叫多寿……这名字还是皇后娘娘赐的,可惜却是个短命的,他家里已经没人了,便是封赏也封赏不出,何况当时丰州一片萧条,也没几个人顾得上一个小太监之死……”

秦缨叹道,“实在可惜,吴太医说,你们是入秋时去的药房,那时候,可是瘟疫最可怖之时?你们去的时候可害怕?”

长祥目光微暗,“小人记得清楚,是那年重阳节前一日去的,因太医院太缺人手,陛下便传令出来,择内侍出刺史府支援,自是害怕的,待在主子们身边,还少些染病的可能,但出去了便一切都说不好了,相比之下,小人还是要命大些,到底还是撑过来了……”

秦缨微微一怔,重阳节前一日?陛下传令?

她不由道:“那等于多寿死在当时的内宫?他未给别人染上病吗?”

长祥摇头,“没有,此前也有不少内侍染病而亡,多寿,是所有去丰州的太监里,最后一个出事的,他不仅会认药,还会些简单医术,哎,真是没想到。”

说至此,长祥也看了秦缨一眼,“县主对旧事似乎多有兴趣。”

秦缨抿了抿唇,坦然道:“查问防范时疫之法时,听几位老太医说了许多丰州旧事,而我母亲和兄长,也死于那场瘟疫,我自然便更想问了。”

长祥眸色微深,“是了,义川长公主——”

秦缨苦笑一下,“我与公公一样命大,当年我还在襁褓之中,却也并未染病,只可惜了我母亲和年幼的哥哥。”

长祥欲言又止一瞬,末了叹道:“多年过去了,县主节哀。”

秦缨便生出些笑意来,目光一转,见个小太监,提着食盒快步而出,她眉头一挑,“这是谁不适?是陛下?”

长祥摇头,“陛下的药在勤政殿煎,那是永宁公主的药。”

秦缨蹙眉,“是公主,她的药未断过?”

见她一脸怜惜,长祥应是,秦缨吁出口气道:“也难为她了,小小年纪便日日与药为伴,太医院的太医,竟无人能治好公主。”

长祥眼瞳动了动,只道:“幼儿病症多有疑难之处。”

丰州之事,长祥还愿多言几句,但关乎其他主子,他却分外谨慎起来,秦缨初次碰面,不好多问,便道:“说起来,也多日未给太后请安了,我去给太后请安,再去探望探望永宁公主,这药膏还有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