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第2/4页)

【炸药算什么,大炮才是永远的神。】

【遇上炸药这群人就疯成这样,要是大炮出现,他们不知道得癫狂成什么样。】

炸药奇袭的套路失效后,屠将军攻城的速度立刻就慢了下来,和卫军对峙了两个月,才艰难的夺下一城,现在双方又进入了对峙阶段。

有大炮的话,攻城一下就变得简单多了,哪怕是几米厚的城墙,几轮精准炮击下来,也会被轰炸到垮塌。

但现在姜国不过是和卫国小打小闹,还用不着大炮出马。只靠大炮,是赢不了几场战役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姜国的基础,等到姜国人强马壮的时候,就是大炮出山的时候。

姜国今年因为打仗,抽调了不少青壮去前线,哪怕今年风调雨顺,粮食产量也不高。

唯有蓝河县是特例,今年的粮食亩产高到超出众人的预料。

因为姜蓁有钱,连带着而蓝河县也变得富裕,百姓可以跟官府租用铁质的新农具,还有耕牛,减少了壮劳力不在家的影响。

但这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陈冬所在的农庄,推出的新的种地方法,良种、育苗、粪肥……甚至连种地的时间,农庄那边估算得都比普通人更精确。

今年初春的时候天气寒冷,很多地方都推迟了水稻栽种的时间,导致后期减产,只有蓝河县的百姓,跟着农庄的步伐走,获得了大丰收。

当初为了推广粪肥,农庄一直都对外开放,各乡都能派人来学。

刚开始大家还心有疑虑,见识过农庄的几次丰收之后,现在蓝河县的乡民,都紧跟了农庄的步伐。

陈冬说这几日该种豆了,那各乡就会跟着种豆,陈冬说这段时间该沤肥了,那各乡就会跟着沤肥……

蓝河县的农庄,靠实力取得了大家的信任,让蓝河县的百姓今年都获得了大丰收,名声一下子就扩大到了全国。

有这么一个典型在,连推广粪肥都变得容易了许多。

至少在都邑的街道上,姜蓁已经看不到牲畜的粪便了。

做出这样的成绩,陈冬当然不会谦虚,赶紧上奏章鼓吹大坝和水渠的功劳。

“蓝河县的粮食产量,之所以能翻两倍甚至三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坝蓄水,水渠灌溉……”

“姜国的良田不比宋国少,若是能把大河的水患治理好,全国的粮食产量都能翻个两三倍,到那个时候,我姜国就再无饥民……”

“现在不比从前,有炸药可以采石,有水泥可以修坝,可以不用征召大量民夫服役……”

陈冬在议事大殿上侃侃而谈,说得连姜王都忍不住心动,侧头对姜蓁问道:“陈冬说的,可是真的?”

其余大臣的目光,也都对准了姜蓁。

淡化其他因素,重点提水渠,是姜蓁和陈冬的共识,所以姜蓁一脸淡定,“我可以为陈冬作保。今年蓝河县的亩产,确实翻了三倍。”

有姜蓁作保,其余的大臣也忍不住心动了。

“老百姓一年能积累三年的财富,长此以往,我姜国必然领先各国。修渠确实是我姜国的百年大计。”

“真这么厉害?可我老家挨着溪水的良田,产量也不见得有多高,这是怎么回事?”

陈冬正经的反驳:“那应该你家的佣耕不会种田。你可以派人去蓝河县的农庄免费学习。”

三倍的产量太让人心动,只要是心有姜国的人,都忍不住会关心。

左相问道:“能不修大坝,只让各郡县自己组织修水渠吗?治理大河,修建大坝,需要大量的钱粮和民夫,国库快没钱了,要是再和卫军对峙几个月,三年内姜国都动不了这样的大工程。”

陈冬一脸无语:“你砍树难道只砍枝丫,不砍主干?只有治理好了大河,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刚刚左相说得有理,刚打完仗,就又征召民夫,难道不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而且你那大坝一旦开始修,至少要拖累姜国十年。”右相抬起眼皮瞄了一眼姜蓁,无情的说道:“反正国库里是没钱的,除非太女愿意拿自己的私库支撑。”

扯到姜蓁,姜王就开口了,“虽说要耗费十几年的时间,但以后姜国可百年无忧,治水也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

“若是人够多,钱够多,水泥和炸药够多,几年的功夫就够了。”陈冬淡定反驳。

右相:“你这话说得好没意思。若是国库里有足够多的钱,身为姜国臣子,我们又岂会阻你?”

“那就等有钱的时候再修吧。”陈冬没有强求,把手拢在袖子里,默默的退了。

不过今日在大殿上和群臣争论了一番,陈冬治水的官职也定了下来,以后有机会,他就可以直接上。

姜国和卫国的战争还没有结束,本就不是治水的好时机,他现在站出来,只是先铺垫铺垫,等时机合适,姜蓁自然会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