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来信(第3/4页)

难道是因为前世秦夫人生了重病,所以在打胜仗之后他匆匆回来了,如今秦夫人好好的,他便没着急回来?

回到秋意院,看着榻上桌子上的肉干,意晚心中仍在思考刚刚那个问题。

顾敬臣到底为何这么久都没回来呢?

如今已经是九月份了,他明年还会再去。他再不回来,也不用回来了。她记得前世第二年边关再次发生了动荡。好像是镇北将军误了事,城里的官员又弃城而逃了。

想到这些事情,意晚的表情变得郑重起来。

她要不要写一封信提醒顾敬臣呢?

可她记不清究竟是哪一位官员了,万一记错了冤枉人怎么办。

关于顾敬臣为何一直没回来,意晚只猜到了其一,没有猜到其二。

顾敬臣之所以没回来,确切说是因为她。

他时常给意晚寄些东西,当时假借了助农了名声。没想到后来竟然真的帮助了当地的百姓。他在当地百姓的心中呼声和威望甚高,原本的延城父母官反倒是因为没什么作为被百姓们抵制。

战后稳定民心尤为重要,特别是边关的民心。所以,在战后,他主动留了下来,帮助百姓做些战后重建的工作。

顾敬臣站在城墙上,望着京城的方向,轻叹一声,神色凝重。

几个月过去了,也不知她是否记得当初的承诺。

听说那梁家的后生竟然中了解元,她向来又喜欢读书人。

一旁延城的知府听到这一声叹息,心咯噔一下,瑟瑟发抖,小心翼翼地问:“侯爷,下官可是哪里又没做好?”

闻言,顾敬臣瞥了孙知府一眼。

他若是做好了,自己又为何还在这里?

“此刻站在城楼上,孙大人看到了什么?”

孙知府直起身子看向顾敬臣,顺着顾敬臣的目光看向了不远处,试探地说:“下官……下官看到了我青龙国土地辽阔。”

顾敬臣皱眉。

瞧着顾敬臣的神色,孙知府试探地道:“下官还看到了……看到了侯爷的英武不凡。”

顾敬臣眉头紧锁,看向孙知府的目光很是复杂。

“青龙国土地的确辽阔,你难道不觉得地太空了吗?”

孙知府终于明白了顾敬臣的意思,收敛起巴结讨好之意,连忙道:“确实空。下官之前也想过这个问题,只是延城和别处不同,人均土地多,百姓们都种不过来,也没人愿意买这样的空地。买来还得开荒,后续还得交田地税。”

顾敬臣:“那就免费让百姓去种,免其五年赋税。”

孙知府有些犹豫:“这……这……这不太好吧,毕竟这不是百姓的私产。”

有时候宁愿地空着也不要给百姓,不然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顾敬臣:“空着不种也是浪费,倒不如鼓励百姓去开荒。此事我会秉明皇上,孙大人照做便是。”

孙知府:“是,是,下官记住了。”

顾敬臣:“还有——”

孙知府的心顿时提了起来。

顾敬臣:“流放过来的罪奴和官员在做什么?本侯怎么不记得看到他们的记录。难不成来这里养福了?”

孙知府心头一紧,感觉后背都湿了。

“此事不归下官管,是镇北将军在管的。”

顾敬臣凌厉的目光看了过来:“本侯记得流放的犯人是知府在对接,怎得不归你管?”

孙知府有苦说不出:“下官来之前便是如此,下官……下官……”

他不过是一个偏远边关的小小知府,哪里敢跟战功赫赫,又镇守边关多年的镇北将军说理啊。往年都是镇北将军说什么,他便做什么。

如今来了一个更厉害的定北侯,他真是两面为难。他心一横,说道:“其实那些罪奴都被镇北将军弄过去……”

种自己的私田了。

这些年一直都是这样,也没人敢说什么。

顾敬臣忽然懂了什么,他抬了抬手,制止孙知府说下去。

“不管从前如何,从今日起,按照朝廷规定,每人分一块地,记录在册,收入纳入府库中,已备战时之需。”

孙知府擦了擦头上的汗:“是是,下官记住了。”

顾敬臣略一思索,道:“镇北将军年岁大了,朝廷会委派新的将军过来。在新的将军来之前,把所有的职责划分清楚。”

镇北将军不仅喝酒误事,私下竟然还做了这些事,显然已经不合适再在边关守城。

孙知府想,走了一个镇北将军,还会来第二个。这里天高皇帝远,将军又手握兵权,何人敢不从?他今日划分清楚职分,明日新将军来了就能推翻。

顾敬臣看出来孙知府的为难,顿了顿,又道:“罢了,你在本侯离开之前完成此事。”

闻言,孙知府心头一喜。如此一来,他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推到定北侯身上了。定北侯位高权重,极得皇上信任,不管哪个将军来,都不敢得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