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电扇(第2/5页)

虽然有两份稿件看着还行,短板没那么明显,但……她还想再看看,于是将这两份稿件放到一起,剩下的交给实习编辑,让他帮忙寄回去。

下午上班回到出版社,又是不断的会议,忙完已经四点多,王静芳继续看那些没被拆封过的稿件。

看这些稿件更磨人,被实习编辑筛选过的稿件哪怕配图故事不够出差,至少也不会太差,这些没被拆开过的稿件就不一样了,不管是绘画还是故事水平都良莠不齐。

但王静芳不敢把看稿的工作全权交给实习编辑,因为他们偶尔会漏掉好故事,她自己也很享受在一堆质量参差不齐的稿件中,发掘出明珠的乐趣。

然而今天的她不够幸运,看了一个多小时,都没发现能让她眼前一亮的稿件。

王静芳拿起水杯,仰头喝了一大口茶水,咽下去后她拿起剩下的稿件,打算交给实习编辑,让他换点今天送来的稿件给她。

她急需转换心情。

只是站起来时她不经意间低下头,扫到了最上面一封稿件的地址。

海军基地家属院?

紧接着她注意到这封信非常厚。

《连环画报》每期刊登的故事篇幅在两到三页之间,通常二十到四十幅图,纸张通常是十六开,买个大点的信封,不用对折就能寄出,信封不会比搪瓷杯的杯壁更厚。

但这封信都鼓了起来,里面画稿绝对不会少,可能有七八十,甚至上百幅图。

瞬息之间,王静芳改变主意,坐下拆开了信封。

取出稿件,最先入眼的是《出桃源村》四个大字。

王静芳觉得这人挺有意思,一般投稿的人只会寄稿件,及个人资料过来,而这个人寄来的稿件上没有个人资料,却像出版的连环画一样弄了个封面。

这四个字看着倒是挺特别,有字的形,又有点像画,很有艺术感。

而在封面的右下角还有一行字,苏婷/一颗榴莲。

苏婷她懂,估计是原作者名字,榴莲她也懂,是一种南方水果,可它出现在这里,王静芳就不太懂了,总不会是作者笔名吧?

太奇怪了。

王静芳想着,翻开封面低头看去。

第一眼看图,风格很成熟,画得也很细致,可以看出作者绘画功底很深。再看文字内容,文笔流畅,但可能篇幅有限,第一幅图没能展开,看着略显平淡。

王静芳猜想原作者是学美术的,所以功底深,但讲故事的能力可能一般,个人风格不算突出,但可以看下去,于是翻开第二页,第三页。

到第四页,王静芳猜到了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故事主角叫李茂昌,是一家地理杂志的记者,有次出差去偏远地方采风,迷路进了传闻有野人的深山。

经过三天三夜的跋涉,断水断粮的李茂昌精疲力竭,找了个还算干净的地方,准备坐着等死。

濒死之际,李茂昌看到了个姑娘,对方跟他说话,但他还没听清楚,就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他以为姑娘是临死前的幻想,却不想他醒了过来,只是所处的房间很陌生,他不确定自己是被救了,还是到了阴曹地府。

正困惑着,门被从外面推开,他看到了昏迷前的姑娘。

只是姑娘穿着有些特别,袄子是旧式对襟的。

而当李茂昌问起最近的公社在哪,姑娘一脸茫然,经过一番询问,他才知道姑娘长到二十岁从未出去过,也没有见过山外的人。

而当李茂昌见到姑娘的父亲,对方的第一个问题是:“现在外面怎么样了?还打仗吗?”

……

在成为《连环画报》的编辑以前,王静芳就是连环画爱好者,因为喜欢,她才会努力读书,想办法参加招工考试,考进出版社,从事现在的工作。

但当编辑久了,再去看新出的连环画,她反而没有了当初的专注于喜悦,反而目光里多了审判,以及思考。

现在的她,已经很难不间断地看完一本连环画。

因此,当她看完这份稿件觉得口渴,伸手拿起水杯却没有喝到水,回过神来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小时,她有片刻的怔愣。

紧接着,她将稿件从后往前简单翻了一遍,最后将目光落到扉页的《出桃源村》四个字上。

良久,王静芳起身,拿着稿件往主编办公室走去。

……

进入五月份后,气温爬坡似的升了起来,带毛的毯子渐渐盖不住,被苏婷换成了棉被套,里面什么都不塞,晚上睡觉只用被套搭一下肚子。

但没什么用,被贺东川一抱,比盖着毛毯还热。

苏婷很后悔,早知道贺东川火气这么旺,她就应该再考虑半年,冬天再让他住回主卧。现在好了,晚上拉着她做运动就算了,还总抱着她睡。

说了也没用,明明睡觉前两人各占半边床,结果睡着睡着,两人就滚到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