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计划(第2/2页)

在王僧辩之前,便是柳仲礼为竟陵太守,与侯景有过交手,常常自诩当世英雄,侯景对其也颇为忌惮,当然,柳仲礼葫芦里究竟有几斤几两,谁也说不清楚。

然而,得知消息的高澄却笑得很开心,柳仲礼他可太熟了,堂堂静坐战争的先驱,把其父柳津气得直言‘陛下有邵陵王(萧纶),臣有柳仲礼,不忠不孝,侯贼何由可平。’

这人如今膨胀得厉害,但只要挨一次打,就会丧胆。

高澄立即派遣侯景率其部众两万出长宁,沿汉水西侧进军,沿途攻城拔寨,为前驱,又命慕容绍宗依旧领步卒一万,州郡兵两万出竟陵,攻略汉水以东、以北的诸城。

汉水第三段自西向东注入长江,因此才有慕容绍宗领军攻略汉水以东、以北诸城的说法。

高澄又留州郡兵五千守随其岳父韦孝宽守长宁,保住自身退路,又命斛律光领骑卒三万,节制高季式、慕容俨、叱列平、皮景和等将,驻于竟陵,一旦柳仲礼被慕容绍宗的孤军所诱,渡江觅战,则斛律光即领骑兵出竟陵,一人三马奔袭柳仲礼部。

至于竟陵城,则由元景安领州郡兵五千守卫。

元景安虽是前朝宗室,但对待高氏的忠诚早有明证,高澄也能放心用他。

高澄自己则领两万骑卒,步卒四万,州郡兵两万,共八万大军继后,随侯景南下,与此同时,高澄又向国内征召州郡兵五万,显然是存了强攻江陵的心思。

水师则继续沿汉水南下,北齐水师在淮河被南梁水师狠狠教训,又与萧渊明演练,在经验上多有收获,虽然来时士气不怎么高,但在高澄立功封赏的画饼下,却也有所振作。

况且厍狄干调来的两万人,都是特意挑选的精锐,故而与荆襄水师在汉水上的争斗,也没吃太大的亏,才有了北齐大军水陆并进,长驱直入。

昭德二年(549年)七月初三,也许是眼睁睁看着昔日自己瞧不起的人,如彭乐、高敖曹,纷纷获封王爵,受了刺激,侯景披甲执锐,每战必临前线亲自督军指挥,虽然部众损失惨重,但到底是打到了江陵城下。

此时高澄大军距离侯景所部还有一段距离,王僧辩登上城楼查望后,向萧绎请命出城袭击侯景。

然而萧绎一来想起竟陵之失,就是北齐以先锋为饵,诱骗杜嶷出城,将其部众截杀在城外。

二来到底还是受了此前流言的影响,不敢放王僧辩领大军出城,担心他这个北归异族顺势叛梁投齐,便否决了这项提议。

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侯景在城外构筑好营垒,迎来后续的高澄八万大军。

萧绎不敢与北齐野战,但有人却敢,自然是自诩当世英雄,目中无人的柳仲礼。

柳仲礼听闻慕容绍宗以偏师攻略各地,便起了将其歼灭的心思。

慕容绍宗麾下兵力虽与柳仲礼相当,却是一万战兵,二万州郡兵,柳仲礼麾下三万将士却皆为精锐,而慕容绍宗一路攻杀,士卒疲敝,柳仲礼乘船逆流而上,称得上是以逸待劳。

自高氏崛起以来,南梁无论是与东魏,还是北齐,陆战少有胜绩,值此良机,在柳仲礼看来,慕容绍宗就是上天赐给他扬名的踏脚石。

况且从出征起,柳仲礼就没想过要进江陵城,而是打定主意要在城外立寨与江陵共为掎角之势,若只是进城死守,怎能彰显自己的水平。

况且城外无援,死守城池注定是守不久的,甚至也许高澄见慕容绍宗三万人被歼灭,胆寒之下,撤军也是有可能的。

纵使高澄执意攻城,听闻偏师兵败,军中士气也必然动摇。

于是柳仲礼于武昌郡(湖北鄂州)渡江北上,向正在围攻安陆县(湖北安陆)的慕容绍宗所部进发,沿江细作火速将消息传至竟陵,斛律光立即领三万骑出竟陵,昼伏夜行躲藏于大洪山南麓,并时常派遣使者与慕容绍宗交流沟通作战计划,并且派人通禀高澄。

高澄得知后,并不急于围攻江陵,而是分派大将侯渊领三千骑,尝试性袭取宜州(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