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内阁大学士主要负责对政事献言献策、商议奏章, 首辅和次辅还拥有票拟之权,即对官员的奏请事项拟定回复, 没有特殊情况, 皇帝直接誊抄采用即可。内阁在政事上参与决策,地位之重要无需多言,也是少有的能够在御书房行走的官员。

从午门进入后, 再往东走,便是内阁的办公场所——文渊阁[注]。其所处的位置大约在皇宫东南方向,设有三殿两阁, 也是大学士头衔的来源。

许清元与翰林院侍讲学士高修筠同一天进入内阁,两人都是新手, 面上虽不显,心中却是忐忑的。

他们先去见过新任首辅宁中书及荀次辅, 聆听教诲, 为了表达尊敬,又挨个谒见其他三位大学士。这些人清一色全是中老年男子, 就连高修筠其实也不例外, 许清元身处其中显得格格不入。

宁中书对她的态度一如往昔, 有种令许清元不自在的熟稔。高修筠看见他们的关系如此亲厚有些讶异,后来他才反应过来两人之间还有宁晗的存在,心中艳羡不已。

托宁中书态度的福,次辅和其他大学士都未曾为难两人,至少面子上是一点儿也看不出来。

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处理完程序及礼仪事项后, 许清元才真真正正坐下来处理公务。她先命制敕房和诰敕房中书舍人们送来之前的大学士们作出的文书认真研究,然后才对送到自己手中的奏折认真查看, 出具意见。

当然了, 对于她这样的新手来说, 刚开始接触到的奏折内容并不重要,甚至有些令人啼笑皆非。比如地方官员上奏希望能在万寿节回京给皇帝祝寿,或是一连多次给皇帝进献稀罕宝物(但皇帝看到了可能只会觉得很烦)的奏折、请安的折子等等。

如果仅仅只需要回复这些奏折的话,许清元敢说随便从秀才里面挑一个人出来处理都能完成的很好。但很遗憾,她所处的地方是内阁,国家权力的中枢机构,即便是这样简单的事,也需要有相应的地位资质,否则无论能力再怎么出众,不够格就是不够格。

作为大学士她没有票拟权,所以这些文字材料最后还是要送到首辅、次辅手中,由他们将处理意见制写小票贴于奏章之上,交皇帝查看,若无问题,就交由中书省以皇帝的名义颁发诏书等。

一天下来,高修筠来找过她一次,两人对了对撰写的意见,各自查缺补漏,确认没有不妥之处后,一齐呈给次辅荀大人。

“很好,皇上一日要批阅的奏折逾百件,你们要尽快熟悉,首辅和本官才能放心将更重要的奏折交给你们。”

两人恭敬道:“是。”

随着事务性工作逐渐上手,许清元慢慢开始接触一些涉及政事的奏章。

当这天她看到一封关于奏请任命张闻庭为正五品都尉的折子之时,一时间停住了手。张闻庭身份特殊,思来想去,许清元选择跑去找次辅荀大人请教。

荀奇扫了一眼奏折,蹙眉:“那些中书舍人是怎么做事的,分折子都会出错。”

随即他看向许清元道:“放在这里吧,你回去继续处理其他奏折。”

许清元应声退下。

“好不容易进入内阁,她怎的如此谨慎胆小,与素日行径竟大不相同。”等到许清元人走远,荀奇方才有些困惑地自言自语道,“且看你能装到几时。”

没过多久,许清元便得知了张闻庭升官的消息。皇帝的意图似乎越来越明确,朝中议论的声音也逐渐增多。

没有了黄丞相制衡,皇帝不容众人非议开始大刀阔斧地革新制度。扳倒一个黄家花费了几十年,皇帝不会允许自己在位期间再出现一个“黄丞相”。他的目的在于通过自己的修正,将所有权力握于一身,永远不会再有人能够左右他的决定。

正如许清元之前猜测的那样,内阁大学士的选拔标准从六部尚书向品阶低能力强的翰林学士靠拢,这样内阁成员之间的利益牵制冲突能降到最低,他们会最大程度地向皇帝效忠,更方便皇帝掌控。

紧接着皇帝便将中书省拟诏的权力收回,交由内阁全权负责,此举架空了中书省的重要权力,但宁中书却没有太大的反应——两个部门都是他的地盘,对其本人影响不大。

中书省官员却是异议颇大,可宁中书不站出来争取,作为下属总是不好逾越。他们虽已不敢奢望着皇帝能收回成命,可满以为中书省会得到其他权力支配作为补偿,可令他们失望的是,最终却什么都没有。兔子急了都会咬人,更何况本该归属于本部门的权力被夺走,利益相关的官员皆心怀怨气。

然后便是丞相职位。皇帝命内阁草拟废除丞相的御诏,这次不论男女,官员们纷纷上书请求皇帝三思而后行,一时间内阁收到的奏章数量成倍增加——百官不允许皇帝太过专/权,这样对百姓和士族都是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