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第5/7页)

这下黎丞都怀疑对方的来历和目的了。千里迢迢过来,说是做买卖,却什么都没交易,只呆了三四天就离开了,做生意更像是个幌子。

“他们故意跑到咱们南越来宣传太子的事迹,这是想干什么?这么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黎丞万分不解地说。

刘子岳认真思索了一会儿说:“莫非太子想利用这种方式,宣传他的好名声?借此在声势和民心上压过晋王?”

黎丞一想还真有可能:“也许吧,太子不一直挺忌惮晋王的吗?只是他就不怕被戳穿吗?”

毕竟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真是造假,肯定会有人知道,若是被晋王找到了证据,捅到皇帝面前,对太子可不是什么好事。

太子心眼虽小了点,为人高傲了些,但还不至于如此糊涂。

刘子岳轻轻摇头说:“只怕不是,搞不好是晋王弄的。”

晋王前面急流勇退,刘子岳是不信的。男主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就放弃。

“可惜咱们离京城太远了,不然可以派人打听打听。”黎丞说道。

这话点醒了刘子岳,他说:“我这就写封信快速送到京城,交给陈大人。他现在肯定发现了异常,若真是晋王做的,他必然有所察觉。另外,写封信去问问封州、并州等地有没有听到风声便知道了。”

封州、并州那边十天后传回来了消息,果然,这些州府也有了关于太子救灾、爱民如子的传言,这分明是有人刻意宣扬此事。

刘子岳这下肯定了自己的猜测:“这肯定是人为的,大概率是晋王,小概率是太子,当然也不排除另外有人从中浑水摸鱼的可能。”

黎丞听了这话有些急:“殿下,那咱们该怎么办?”

刘子岳轻扯嘴角笑了笑:“我们能怎么办?只能等消息了,只怕这次太子的处境不大好。”

嘴里说着什么都不做,但刘子岳还是让人将这个消息悄悄送给了李安和。

现在庸郡王被关在府中,李安和的消息不一定有那么灵通。这事若真是晋王搞的鬼,也可通过李安和,让庸郡王搅和进去,不让晋王如意。

想必现在满心愤怒,对谁都仇视的庸郡王很乐意破坏兄弟们的好事。

南越这边的情况还算一般,到底是天高皇帝远,太子这事传了几天便逐渐没了热度,说书先生又提起了其他的新鲜事。

但利州、康州和贡州,以及相邻的数州,关于太子的事迹那可是越传越离谱,到后面已经将太子夸成了从古至今最为优秀和爱民的储君。

更甚者,三州百姓还自发地给太子立了生祠,塑了雕像,焚香祭祀,为他祈祷。

太子的威望一时间达到了顶峰。

对于这种情况,袁詹事察觉到了反常,派出人去暗查,但却没发现什么端倪,这些事好像都是百姓自发组织的,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感激太子。

“袁詹事,你未免太小心了。当初晋王平息了江南之乱,当地百姓不也十里相送,还送了他牌匾等物。”太子觉得袁詹事有些大题小作。

这次救灾,他可比上回在江南时认真卖命多了。就是遇到余震,也只在依山镇歇了十来天,便又重新投入救灾这事中,从头到尾兢兢业业,甚是辛苦,他都感觉自己瘦了一圈。

因此,这些赞誉与感激都是他应得的。

晋王做事有功,都能得到百姓的感激,他为何不能?

袁詹事想想也觉得有道理,殿下这次的辛苦和努力,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得此殊荣也是应当。

还是好好做好救灾的工作,回京交出一份漂漂亮亮的业绩吧。

京城,关于太子的事迹传唱反而不如其他地方,只民间有些许的传言流出,因此还没引起太多人的警觉。

陈怀义接到刘子岳的信后大为诧异。

这事他是真不知情。而且据他所知,晋王一系亲近的官员,应该也不知道。

若真是晋王所为,那晋王一定图谋甚大,以至于连投效了自己的官员都要瞒着。

他将信又看了一遍,记住内容后烧了,然后叫来心腹,悄声吩咐道:“你去打听打听,最近晋王府和傅康年那边都有些什么动静,事无巨细,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只要与众不同,都要来报。”

心腹两日后交了一份卷宗到陈怀义桌子上。

陈怀义打开一看,果然,傅康年最近频繁到晋王府中议事,有时候一天去两趟,但最近朝堂上并没有什么要紧事。回到府中,他总会召集手底下的管事过来议事,频率非常高。

这明显是在搞事啊,但却瞒着他们。

只怕平王殿下的猜测成了真,晋王是准备对太子动手了,而且还是以一种完全出乎人预料的方式。

陈怀义烧了卷宗,让人悄悄盯着晋王府和傅康年的一举一动,暗暗搜集证据,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