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第4/5页)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可不完全是他们的功劳,晋王一系也没少暗中“出力”,帮他达成心愿。
陈怀义作为晋王一系重要的人物,哪怕没有亲自下场,也是相当清楚这其中的弯弯道道的。
事情还没尘埃落定,他便写信告知了刘子岳这事,同时在信中毫不避讳地揭示了晋王的意图。
户部尚书一职空下来后,太子就盯上了这个重要的位置。但太子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郭富深得陛下信任,手握大权,为何却突然不干了?
还不是这位置太难干,郭富担心继续下去晚节不保,所以聪明的急流勇退,荣归故里,安享晚年去了,丢下这个越摊越大的烂摊子给后继者。
户部这些年的开支甚大,平息红莲教花了多少银子就不提了,此外修皇陵,皇帝皇后的整寿,祭天,诸位皇子公主长大了册封建府婚事等等,哪一桩不要银子?单单一桩事少则花数万数十万两银子,多则花几十万两银子。
偏延平帝又生得多,儿子女儿一个接着一个地蹦出来,年年都有几笔这样的开销,还有宗室的各种赏赐,加起来没个上百万两银子打不住。
而且延平帝还时不时地善心大发,赏赐后妃,赏赐儿子,赏赐宗室子弟,赏赐大臣。银子就跟流水一样往外流。
更要命的是,红莲教虽平息了,但江南的赋税收入却没提高多少。因为人口大量死亡流失,土地兼并较之战乱前更甚。人更少了,能收上税的土地也更少了,这就意味着国库收入的减少。
国库收入减少,但开支却并没有少。户部只能想方设法四处筹措银子,但像寅吃卯粮,卖盐引,增开互市,甚至是卖官鬻爵这样的事都做了,已经没法子可想了。
若是再动用更出格的手段来筹措银子,只怕会惹来大乱子。
太子只看到了户部尚书这个位置的风光与重要,完全没想到这个位置背后的心酸。
晋王巴不得他撞上去。
崔元庆可没有郭富那样的才能,最后肯定是没法收拾这么个烂摊子的,最后迟早会牵连到太子头上。
这阵子太子想方设法拉帮结派,不断在朝堂上扩张自己的势力。他只想着这样能跟晋王抗衡,却忽略了一点,这也是相当于在与延平帝争权。
延平帝这人平日里比较好说话,对子女也很宽容,但前提是不能威胁到他的权力。燕王为何被降为庸郡王,不就是因为手太长,两次盯上了兵权吗?
太子此举无异是在钢丝上跳舞,极为凶险。
刘子岳看完信,再次感叹太子这位置不好坐啊,争也不是,不争也不是。现在唯一能救太子的,恐怕就是延平帝早点挂了,他一挂,太子就顺理成章的登上皇位了,至于晋王会怎么做,那是后面的事了。
但就目前来看,情况对太子并不乐观,延平帝身体挺好的,这么搞下去,太子最重要的依仗——延平帝的宠爱,也要没有了。
到时候太子的位置怕是也坐到了头。
晋王就是打得这个如意算盘,他故意退下来,不跟太子争了,让延平帝王去收拾太子。
等太子一完,朝堂上的局势恐怕会更凶险,到时候延平帝是属意晋王,让晋王名正言顺当他的接班人,还是防着晋王抬举另外的皇子跟晋王打擂台,继续他的平衡之策就不好说了。
刘子岳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发展自己的势力,高筑墙,广积粮,勤练兵。这样不管京城那边的局势怎么发展,他都不至于太被动。
只是刘子岳没想到,太子的考验会来得这么快。
八月底,秋高气爽,不冷不热,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之一。
但大景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距京城西南六百里的利州发生了大地震,京城都有震感。
这次地龙翻身是在半夜子时左右,当时大家都处于睡梦中,完全没有防备,因此造成了格外严重的损失。尤其是利州和紧邻的四座县城,因为城中房屋密集,人员聚集的缘故,死伤特别严重。
临近的贡州、康州灾情也比较严重,城中多处房屋坍塌,造成不少的人员伤亡。
乡下因为房屋间隔较远,很多都是简陋的泥土茅草房,死亡相较于城内要轻不少。
逃命都来不及,哪还有功夫管家里的财物粮食。
几州一时哀鸿遍野,地方官员连忙往朝堂送了急报,恳请朝廷支援。
其实当晚,因为有震感的原因,朝廷已经知道发生了地震,但因为通讯不发达,确定具体的位置还是花了好几天。
接到利州、贡州、康州送来的灾情急报,延平帝当即招来重臣商议这事,甚至连久不上朝的晋王都叫来了。
太子一看到晋王出现在延福殿,眉头就皱了起来。
延平帝没看到,也没功夫去管这等小事,他让邬川将三州送来的灾情急报分发给诸位大臣,焦急地问道:“诸位爱卿,利州发生大地震,三州十六个县受灾严重,波及数十万百姓,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