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第2/6页)
于子林慢悠悠地喝完了茶说:“是啊,劳烦晋王殿下挂记恩师了。”
他领了这个情,曹正卿就更好开口了,继续道:“殿下一向佩服陈大人的为人。当年陈大人出事,我家殿下年纪还太小,没法替陈大人出声,甚是愧疚。”
于子林大概摸清楚了曹正卿的来意。
应该是想借着恩师来拉拢他,可真是好手段,以为几句怀柔的话就能让他感恩戴德?从而死心塌地的效忠晋王?
当他们是什么了?就是晋王亲自来,也没这么好使,这个曹主薄还真以为晋王府这块金字招牌无往不利啊,自大!
于子林心底不屑,面上的笑容却越发的灿烂:“晋王殿下有这份心,子林甚是感动。他日若回了京城,必登门向晋王殿下致谢。”
曹主薄还以为计划顺利进行,很是高兴:“以于大人的成绩,回京城是迟早的事,下官就在这里祝大人早日回京,步步高升。”
“谢曹主薄吉言。”于子林拱手笑道。
两人随后又聊了些京城的事,越聊越投机,于子林还留了曹正卿用膳。
不过两人都是老练之人,不可能第一次见面就这么直接将目的和盘托出,因此这天,两人看似说了一大堆,实在什么要紧的内容都没说。
不过将曹正卿送到门口时,于子林适时地表达了善意,邀请曹正卿明日游连州。
曹正卿自是欣然接受。
但等回到府中,于子林脸上的笑容就换成了讥诮。
他在书房里,写了两封信,一封给黎丞,一封给公孙夏,向二人说明了曹正卿今日的目的。
曹正卿会想拉拢他,那更不可能放弃公孙夏了,黎丞应该也在他的目标中。早日跟这两人通个信,也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
此外,他也是想让公孙夏安排好贺州的事。
曹正卿要去贺州担任司马,贺州在连州西南边大概三百多里远的地方,比连州、高州更偏僻落后。到了贺州,曹正卿势必又会四处打听活动,替晋王拉拢人脉。
于子林倒不担心他拉拢到什么得力的人。
如今南越,军队的统领是黄思严,那是平王的人,曹正卿拉拢不过去。而他、公孙夏和黎丞更不是曹正卿空口许个承诺,几句话就能忽悠走的。
他担心的是贺州官员被曹正卿收买拉拢,进而可能会暴露一些南越的情况,最后牵扯出平王。
虽说平王殿下对外一直以商贾的身份示人,也只在连州和广州活动,但保不齐有些眼睛尖的人发现了某些端倪。
现在京城中几位皇子斗得正起劲儿,若这时候平王暴露,势必会吸引走所有的火力,成为众矢之的,太不划算了,也对平王不利。
这时候最好的办法,还是低调发展,等京城几位皇子拼个你死我活后,再坐收渔翁之利比较好。
这也是他为何明日要邀请曹正卿的原因,他要拖住曹正卿,给公孙夏更多的时间。
公孙夏接到这封信后,当即将贺州官员的资料拿来翻阅了一遍。
贺州大大小小几十名官员,大多是南越本地人,只有知府、通判是外来官员。
知府冉永和也是被流放过来的,已经在贺州呆了七八年,通判则是十年前的进士,被外放到了南越。
两人在南越呆了这么多年都没挪窝,那必定是朝中无人,又不擅于经营关系。
长年累月不得志,眼看半辈子都可能耗在南越,他们是极有可能被曹正卿诱惑进而投效的晋王的。毕竟向晋王表了忠心,他们也算是朝中有人了,以后吏部考核的时候,若晋王愿意为他们活动活动,两人升迁调离的可能性极大。
而且在南越,哪怕投效了晋王,他们目前也不能为晋王做什么,相当于是零付出。
这可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但凡有个脑子的都会答应。
成了,有个不错的靠山,官运亨通,不成,天高皇帝远,名义上投效了晋王,实则他们也没任何的损失。
见公孙夏为此发愁,徐云川提议:“不若我去见见他们,先一步替平王招揽他们。”
“不可。”公孙夏当即否认了这个提议,“他们并不知道平王的身份和势力,这时候你若是说了,万一他们更看好晋王,倒是有了给投效晋王的东西,这不等于自动送上门吗?”
徐云川有些犯难了:“咱们也没办法将他们调离,换上自己人啊。”
也不可能将这两人杀了。
公孙夏琢磨了一会儿说:“既然堵不住,那就疏。贺州兵马都监丁奇是自己人吧?”
徐云川有印象:“因为朝廷对南越很多地方的情况并不很了解,因此各州兵马都监都是由黄统领推荐上去的。这些人全是赵世昌与黄统领精挑细选的,大部分都是原平王府侍卫,对平王殿下忠心耿耿。丁奇当初更是携家眷随平王南下,如今他的家人都还有一半住在兴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