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6/6页)

刘子岳想了想说:“要是要,但甘蔗跟棉花不同。棉花百姓背到城里就卖了,也能保存很长的时间,但甘蔗相反,一根甘蔗就几斤甚至十几斤重,分量重,砍下来后只能放几天,运输极为不方便,若是时间长了发霉变质,制出来的糖食用后可能造成中毒。因此让百姓小规模地种植几分地的甘蔗不合适。”

不但甘蔗的品质得不到保证,良莠不齐,而且榨糖运输也是个麻烦。要想从这些分散的百姓手里收够到足够多的甘蔗付出的成本可不少,刘子岳手底下也没那么多人。

所以他思考了一会儿,给出了个折中的方案。

“如果于大人想在连州境内种植甘蔗,我建议选一处地势平坦,距离官道不太远的荒郊野岭,鼓励百姓在农闲时去开垦荒地,然后将这片地方全部种植甘蔗,到时候我这边派人统一去收购,又或是按照兴泰开荒的办法,给他们工钱都成,至于盈亏的风险由我承担。过了三年的免田赋期,后期的田赋我折算成银子交予连州府衙。”

刘子岳手里现在有大把的银子,也不介意再在连州投资一波。

于子林仔细想了一下说:“可如此一来,风险都压到了殿下身上。”

“这点风险我还担得起。”刘子岳笑盈盈地说。

于子林知道他这一两年赚了不少钱,不再多言,只是拱手道:“多谢殿下,大恩臣铭记于心。”

刘子岳摆手道:“你别急,我还有一个条件。”

于子林笑道:“殿下请讲,只要能办到,臣绝不推辞。”

刘子岳说:“今年冬季官府的劳役能否改为修路,修从连州到兴泰的路,我可为修路的百姓提供一日三餐。”

古代百姓要服劳役,包括修路修桥修皇陵,筑堤坝等等,不但没工钱,还要自己带干粮上岗。

刘子岳愿意提供食物,已经算不错了。于子林没有意见:“可是可以,只是不知殿下想怎么修?”

刘子岳脑海里已经有了方案:“从连州城出来,先绕到甘蔗林,再通往兴泰。”

要想富先修路,在哪个时代都一样。于子林希望兴泰能带一带连州的百姓,但路不好走,棉花白糖怎么运到兴泰,怎么运到广州出海?

“好。”于子林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刘子岳咳了一声,又说:“还有一事,于大人应该看到了,兴泰那边现在人手,准确地说是有威望能管事的人太少了,实在派不出人手去连州。甘蔗林的事恐要劳烦于大人多操心了,当然,银钱方面于大人放心,我会安排郭诚将钱送过去。”

也就是刘子岳出钱,于子林出人了。

于子林想到这也是殿下对他的信任,而且这件事是他主动找对方的帮忙的,若是成了,连州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荒地开垦更多,人口快速增长,报上去,那也都是他的政绩。

他帮忙做点事算得了什么?而且身为知府,这也就是他一句话的事。

因此于子林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好,秋收后,官府会在城外贴出告示,征集有空闲的百姓去开荒种植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