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楚溪客和钟离东曦搬回了城郊的蔷薇小院,把王宫空了出来,安置灾民。
针对居民安全和男女有别的问题, 臣僚们经过仔细商议也做出了大致部署——
王宫只收拢受伤的灾民以及老人、孩童;灾民中的健康男性一律进行紧急培训,去前线救灾, 和平川军一起住帐篷、吃大锅饭;余下的妇人及小娘子们则分批安置到城中百姓家里, 并在后勤处帮忙。
计划很好,实施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楚溪客带头空出了王宫,一众官员别管乐意不乐意,总之都打开了自家院门。
然而, 推及到百姓那里却遇到了困难,愿意接收灾民的人家不足一成, 其中大多数还因为彼此间有亲戚关系。
左邻右舍都不同意,这就导致原本已经同意的人家也无奈地拒绝了。毕竟, 没人愿意当这个出头鸟。
六部官员协同武侯几次前往各坊做工作,却屡屡受挫。有官员实在窝火, 情急之下提出,干脆采取强制措施, 被楚溪客否了。
楚溪客其实很理解百姓的顾虑,万一分到的灾民人品不好怎么办?就算对方人品好, 自家精心布置的屋子怎么舍得让别人随意进出, 更何况那些家里有老人和幼童的,顾虑更多了一层。楚溪客自己愿意发扬风格,却不想道德绑架别人。
一时间,大量灾民无法妥善安置, 人心惶惶, 甚至给前方的救灾行动拖了后腿。
直到有一天, 一位年轻的官员情绪爆发,边哭边喊:“你们可还记得这些屋舍是谁盖的?可要你们花了一文钱?平川王殿下舍出了王宫,六部主事搬去了衙门,就连两位头发花白的老尚书都挤在一间官舍中,尔等就如此铁石心肠么?
“易地而处,若今日受灾的是平川城,流离失所的是你们,可会期待有人分出一角屋檐让你们避避风雨、抵御寒凉?”
方才还乱糟糟的坊门内外顿时安静下来,百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心生不忍。
其实,这些话先前来的官员们也曾说过,真正让百姓们动容的是他疲惫的面孔、嘶哑的嗓音以及声泪俱下的模样,在他们固有的印象里,当官的本该是高高在上、威严俊逸的,而不是像个受了欺负嚎啕大哭的邻家小儿郎……
终于,有人第一个站了出来,用不甚标准的平川话说:“我家本是从漠北来的,当年也是遭了雪灾得平川王殿下收留,如今殿下有用得着我们的地方,我家义不容辞!”
他一开口,很快便有更多人响应。
第一批松口的大多不是平川土著,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平川扎下了根,他们很理解流落异乡的难处,更加感恩平川给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对灾民更能感同身受。
紧接着便是在楚记食品厂和平川棉纺厂工作的员工们,他们不仅接收了灾民,还顺便带了些活计给他们贴补家用。
最后,就连那些态度最强硬的人家也顶不住了,随大流地去灾民聚集处领了人。
原本拥挤不堪的临时安置点顿时空了,周遭的气息都显得清新了几分。
楚溪客终于松了口气。
救灾工作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城中青壮加入救援队伍,妇人中自愿去前线的也不少,余下的也没闲着,救援队和灾民们每日的大锅饭、破旧的衣衫、安置点的卫生都是她们在负责。
楚溪客想要按照雇工的标准付些工钱,却被百姓们断然拒绝了,用一位老叟的话说就是——
“这钱烫手,拿不动!”
楚溪客差点飚出小泪花,这就是平川的百姓啊,他们有自己的小心思,也有心中固守的道义。
……
平川城上下一心,全民出动,抓住了灾后黄金救援72小时的机会,成功救出灾民数十万,受伤的人得到了妥善安置,身体康健的前脚被救,后脚就响应号召,加入了救援队。
楚溪客给救援队定下一项原则:“哪怕掘地三尺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尚有呼吸的生命。”
“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这是绝无仅有的伟大功绩!”
史官激动地奋笔疾书,不眠不休地记录下这三天三夜发生的点点滴滴。他还把楚溪客仓促间写下的《灾后救援和自救手册》一字一句全都抄录下来,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
楚溪客无比庆幸,当初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了这些知识点,还在实践课老师的带领下做了无数次演习,才得以在今日站在“后人”的肩膀上帮助这些古人。
就像网上常说的一句话:“我们所走的每一步路都算数。”
***
贺兰康出事了!
楚溪客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不眠不休工作了十二个时辰,累得吃饭都没胃口,刚刚被钟离东曦强摁着喝下一杯蜂蜜水,正要休息一下,林淼便飞跑进来。
信是贺兰康的海东青带回来的,本来是给姜纾的,刚好,姜纾同样连续劳累了三天,险些晕倒,在林淼的苦劝下才去休息。因此,林淼便率先看到了这封报忧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