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第2/3页)

到底也是年纪没多大的年轻人,不管平日里表现得再怎么成熟,有时候见别人有自己没有还是有点遗憾。

文哥儿道:“我们先去金沙寺看看,要是金沙寺里没特别满意的咱再到周围逛逛,看能不能挑到合眼缘的壶。”

何景明两人自是不会反对。

三人行至金沙寺,与寺僧说明来意,结果住持竟是亲自出来接待他们。

住持长得慈眉善目,与文哥儿接触过的佛寺高僧们都挺相像,弄得他有些疑心这长相、这身形的住持可能是全国同款。

两边闲谈了一会,文哥儿才知晓住持为什么待他们这般热情。

他不仅让金沙寺壶的名声传到徐溥这位宜兴宰辅耳里,还把壶带到吴宽他们面前亮了个相,引得唐寅他们也派人到金沙寺求壶。

有徐溥领头,又有吴宽他们这些吴中名人追捧,金沙寺的紫砂壶声名鹊起。

哪怕有不少商贾闻风而来,纷纷发展起自家的制壶产业,还是有很多人慕名到他们金沙寺来。

光凭这从前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紫砂壶,他们的香火就一年比一年更旺。

住持念了声“阿弥陀佛”,笑呵呵地对文哥儿说道:“施主此举活人无数,可谓是功德无量啊!”

一个产业兴旺起来了,当地便能有许多人能凭借这么一门手艺吃上饭。就像景德镇的陶瓷一样,从原料采挖到生产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能给当地人提供就业岗位。

哪怕有的人失了土地也能做工赚钱。

从眼下的发展趋势来看,江南一带的轻工业只会越来越兴旺。紫砂壶本来就是后世宜兴当地的支柱产业,能发展起来并不奇怪。

文哥儿笑道:“我不过是向徐学士讨了个壶罢了。”不过他也没和住持太客气,提出带康海他们去挑个壶,顺便给太子捎一个。

住持听后更热情了,二话不说领着文哥儿他们去挑紫砂壶。

江南最不缺的就是画师,光是流派都能分浙派和吴派,出名的不出名的画工都不少。

有商贾涉足紫砂壶产业以后便邀了不少画工来设计自己独有的新壶,金沙寺这边也没有一味地吃老本,也请人给画了不少新图样。

不得不说,良性竞争一向最能促进行业发展,才这么几年紫砂壶的造型就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早就能称之为真正的文房雅玩了。

康海他们挑得眼花缭乱。

文哥儿倒是一眼相中只有点眼熟的小猪造型,拿起来边把玩边乐道:“这壶很别致。”

住持转头一看,积极地介绍道:“今年正好是癸亥年,我们便挑了些适合亥年的窗花图样试烧了一下,这窗花图样是许多年前从京师那边传过来的,瞧起来怪有趣。”

亥年烧制一批猪崽窗花图样的紫砂壶多正常?做买卖就是得与时俱进,卖最应景的货物!

文哥儿也觉得怪有趣,自己小时候伙同钱福、靳贵他们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以这样的方式焕发第二春。在旁人嘴里,这些窗花图样竟也已经算是经久不衰的老样式了。

真是有够奇妙的。

文哥儿便跟住持要了这壶。

给小猪崽子买猪崽壶很合理对吧!

康海他们也挑到了心仪的紫砂壶,转头一看就发现文哥儿手里拿着只小猪壶在那把玩。

康海两人:?????

何景明忍不住问:“你不是准备把这壶赠给太子殿下吧?”

文哥儿乐滋滋地道:“知我者,仲默也!”

何景明:“…………”

不是很想在这方面了解你。

总感觉早晚有一天文哥儿会因为得罪太子被关进诏狱里去。

王慎辞,危!

文哥儿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当,还问住持他们平时销往外地时都是怎么打包的,他们还得把壶带回京师去来着。

住持当即让人帮文哥儿他们把紫砂壶装得严严实实。

文哥儿趁着寺僧帮忙打包的空档,又与住持聊起了紫砂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并询问住持自己能不能把宜兴紫砂壶当成地方特色产业的成功案例分享出去。

住持自然巴不得文哥儿能再帮忙宣传宣传,谁会嫌弃自己名气太大?

他还热情地领着文哥儿去看烧制过程。

这过程也算不得什么独门秘法,最特别的便是宜兴出产的紫砂。其他地方的人即便把这门手艺学了去,没有紫砂也是枉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文哥儿兴致勃勃地跟过去参观了一圈,又与参与烧制紫砂壶的匠人、学徒们聊了聊,一问才晓得他们很多是寺中悲田院收养的鳏寡孤独。

古时不少佛寺也承担着一部分的社会福利工作,像太祖朱元璋少年时吃不上饭便曾到寺里讨口饭吃。

现在他们帮佛寺干活能混口饭吃,节俭些的说不准还能攒下些钱,日子也算是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