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第2/2页)
他来的稍早,观众还没被放入场。
沈擒舟、凌放的姥姥姥爷、还有韩墨京,稍后就会从这条步行环桥的进入,步行入口和“雪如意”跳台的观众区距离约一公里。
凌放抓紧时间在车上发微信给沈擒舟:“姥姥姥爷要是觉得累可以用电瓶车,60周岁以上拿身份证,和工作人员说就行了。”
随后收到一条语音,是姥爷中气十足的回复:“可不用!你妈妈查了就几百米,我和你姥姥溜达着舒服!”然后又一条是姥姥:“小放啊,别记挂我们,你好好比赛,好好发挥。”
车子已抵达内部停车场,凌放回了一个“好”,收起了手机。
热身和等待时,凌放面色平常,叶飞流也只是多叮嘱了两句,第一跳他看着选风,有可能让凌放多等一阵,另一个就是注意一下着陆面特点——“雪如意”的着陆场没有做反坡,这样占地和维护面积扩大了,但是有利于以后的场地利用,直接就是一个独立体育场。这对于运动员的影响不大,而且是正向的影响。
顺向的坡度本就是减缓落地冲击力的,如果飞出距离太长,飞过了坡度,落在0度水平区域时,膝盖受力较大,反坡更甚。虽然不大可能有飚到停止线前的情况,但总要为极端情况做个准备。
本场比赛正式开始后的第20分钟,工作人员通知中国队,准备去热身区。缆车在滑道侧方,裁判台和热身区分别有两站,随后运动员乘电梯登高,教练步行去教练台。
这是本届冬奥首个跳雪项目决赛日,天气晴好,雪山也妩媚。
“雪如意”就在凌放脚下。这座玉雪妆成的跳台,自然条件相当好,它借山势坐西向东,南北两侧有着天然的浅浅山谷,白天比赛,侧向风的气流条件相对稳定。
赛前有记者提问,他跳过许多跳台,最喜欢哪一座?凌放想都不想直接回复,当然是“雪如意”。他和它已经很熟识了。
这支独一无二的雪如意顶端,那极具特色的大朵“祥云”环形出发区,就在凌放身后。奥林匹克转播团队、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团队,就守候其中。北京冬奥的跳雪赛事,还是他们头回能够实时从正后方追拍运动员松手、出发、腾空的全过程,不用借助无人机,拍起来自由度高很多,记者们也都挺兴奋。
央视团队直播间也就设置在现场,解说还是国内跳雪迷已经熟稔的前运动员苏靖和他常搭档的女主持人。
随着冬奥邻近,冰雪运动热起来,苏靖最熟悉跳雪,但是以他的阅历,解说一些滑雪、极限滑板等赛事也还是够用。他已经辞去了原本的主职,专做赛事解说。用苏靖某次调侃自己的话说:“只要凌放还在,我这碗饭就吃得下去……”
“……好的我们看到,咱们的运动员凌放出场了!”凌放站上跳台的实时镜头切过来,苏靖很振奋地开始解说,“凌放目前在标准台的FIS积分世界排名第二位,近两年发挥非常稳定,在去年夏天积分超越了芬兰选手克里斯多夫。目前在标准台排名仅次于一会儿将出场的哈萨克选手阿伊苏。平昌冬奥中,凌放拿到的中国跳雪第一块金牌也是在这个项目。”
女主持人接过话题:“说到这里,‘雪如意’的标准台落差和滑道区域倾斜度与平昌跳台数据比较接近,让我们期待他今天也取得好成绩!”
穿着连身服的年轻运动员,带着中国队的冷白+正红色头盔、茶色目镜,露出两颊和下巴一点皮肤,白皙得像薄壁的瓷器,在晴朗日光直射下接近透明。
透过深色目镜,高清镜头里能拍摄到凌放的眼神格外清冷,看上去似乎不带任何情绪。
他静静地俯瞰着高台下的这片苍茫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