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殿下之四一(第2/3页)

倒是荣绵私下跟妹妹说,“司谏官无礼至极,你干嘛还赏他?以后岂不更登鼻子上脸了?”

“我是看皇兄你跟父皇都没动静,才替你们赏的呀。”荣烺道,“谏官就是让他们说话的。哪怕他们说的话比狗屎还臭,咱们也得捏着鼻子听。父皇一怒之下把人贬了,咱们就得找补找补,赏他点东西,表扬表扬他,不显得咱们有心胸,并不计较他的失礼么。”

荣绵板着脸,“我是不赏他的。全不将父皇放眼里,简直无礼至极!”

荣烺笑,“官员嘛,是用来做事的。主要看他们的本领,德行,至于态度,我才不在乎呢。”

依荣绵的口才是断然说服不了荣烺的,他也只能作罢。

荣绵叹道,“徐家一去,朝堂之中,勋贵再无显位。”

荣烺注视着桌面的一角,也不禁道,“是啊。别说勋贵,世族的力量也被清流压制了。”颜相原是正经世族显宦之门,虽说颜相也是科举晋身,但颜相本身代表着世宦大族。

寒门出身的赵尚书一去,接着寒门出身的秦太师还朝,取代了世宦大族的代表颜相。J

如今,内阁里大族出身的只剩下史太傅、李尚书、徐尚书三位,其实程御史也出身显门,但程御史一向大公无私,连自己亲叔叔违法,他都能眼睛不眨的判处死罪。

程御史的强悍让他站在显族与寒门之上。

同样,寒门出身齐尚书也是一位特殊的存在。没有哪个势力能掌控他,齐尚书在朝拥有极大影响力。

凭荣烺对齐尚书的了解,那什么大赦的坏主意,肯定是齐尚书给父皇出的。

不过,相对显族,勋贵更显落寞。

荣烺道,“我听说皇兄你将珠表兄调到身边做事。”

“是啊。”荣绵自幼接受的便是帝王教育,郑徐两家一去,朝中勋贵再无显位,为了安抚勋贵,荣绵提携徐珠为近侍。

荣烺说,“徐家已经完了。”

荣绵看向妹妹,以为妹妹会继续说徐家的话题。荣烺并没有再提徐家,她道,“不知楚大将军如何了?”

在完全谈论政局的时候,荣绵才第一次发现,徐家已经不存在任何份量的事实。荣烺的目光望向辽北,荣绵道,“几次奏章都很顺利,应该问题不大。”

荣烺说,“楚大将军北上,白大将军因病致仕,禁卫四大将领,唯北军的宋大将军出身武勋之族。父皇的决意我开始没看出来,如今才算明白,父皇是要重用清流寒门。”

荣绵道,“只要是有用的,忠于朝廷的人才,父皇都会用的。”

“都会用与重用是不一样的。”荣烺的眼中有一种深深的忧虑,“可既是要重用清流寒门,又为何要贬谪夏御史呢?”

尤其夏御史还是言官,这于声誉于对清流的拉拢倚重完全不符。

荣绵道,“父皇是一国之君,再倚重清流也不能太过纵容。”

荣烺心说,这算什么纵容。

荣烺道,“看辽北吧。”

荣晟帝对夏御史的贬谪让朝局愈发晦暗不明,清流对荣晟帝不能纳谏、以及对外戚的偏颇感到不满。徐家在朝堂的退场让勋贵在朝中彻底失去顶级官员的位置,勋贵们开始窃窃不安。

走科举道路的大家族早在颜相辞官时就失去了对内阁的掌控,而清流面临分裂。

秦太师在入阁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都无法完成对内阁的重组,各自为政的内阁大员似乎只能倚仗在君前的话语权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

而这一切,又形成一种微妙的政治平衡。

分裂的清流无法彻底掌控朝堂,勋贵、大族各自力有不逮。

太子荣绵有意提携勋贵,但徐珠已经出族,徐家在朝堂的退出也意味徐家失去他的政治影响力。

这完全不足以安抚勋贵。

公主赏赐被贬谪的夏御史,是在向清流示好。

事实上,公主一直没有抛弃郑家,众所周知,郑皇后的位子就是公主据理力争保下来的。过年过节,公主对郑家的赏赐一如往常那般丰厚。

鉴于公主爱恨鲜明的个性,公主非但对贬谪的夏御史不错,她对楚白两家,对辞官的颜相,都待之如往常。

秦太师推荐了一位旧友升任内务司总管,荣晟帝允准。

荣烺也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勋贵大族的夫人进宫请安,荣烺有时不在凤仪宫,那些夫人也会留下献给她的礼物。

荣烺依旧如常,除了将视线牢牢的盯在辽北之外。

冬至那日,辽北的快马终于带来渤海国的捷报,楚大将军顺利到达渤海王都,渤海王依从荣晟帝诏令,楚大将军成为渤海国的摄政大臣兼驻兵大将。

荣晟帝大喜,当下赏那送信的差兵一百两银子。

整个朝廷大喜。

能在渤海国驻兵,并掌渤海国政,从此彻底解决辽北兵患,还能在渤海国有所得,这是先祖都没能做到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