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我寻清风去,昔年化龙归,悟圣道,赴家宴!(第5/7页)

顾锦年出声,这手段不能说一定管用,但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慑效果。

“请大人放心,下官一定铭记于心。”

后者开口,也不敢多说什么。

这只是一个插曲,顾锦年点了点头,再将目光看向这些亲朋好友,神色漠然。

“尔等手持农具,也是一群争强好斗之人,自行去牢中悔过。”

顾锦年出声。

待解决完这件事情后,他并无逗留,只是再三告知,他还会再来,如若再来,发现有任何问题,绝不会轻饶。

如此顾锦年离开了。

而孝县的百姓,却纷纷开始猜测顾锦年是谁,他们猜不出来,但心里是清楚,这一定是一位大人物。

七日后。

顾锦年朝着曲府方向走去。

一路上,顾锦年见到了太多事情。

他看到有学子苦苦求学,也看到有学子贪图享乐。

他看到有百姓每日辛苦,只为几十枚铜钱。

也看到有富商在酒楼当中,一掷千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大部分都是悲苦的,享乐的人终究是少数。

此番历练,不仅仅是为了悟道,还有调查一下大夏境内的打算。

民间苦。

到底有多苦,顾锦年没有见过。

这趟出来,顾锦年就见到了很多民间疾苦。

有一个村庄,赡养不起老人,故而只要满了七十岁,便被子女送上山中,开始砌活死人墓,每天添加一块砖,直至七十天后,将墓堵死,然后放任不管。

这种比较极端,但事实证明是存在的。

大多数处于温饱线上,每个月赚到的银两,也就刚刚勉强达到温饱,什么余钱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月下来,最多两三餐带有荤腥。

这番游历,顾锦年心中也大概明白了。

大夏王朝的阶级水平只有两个。

穷人阶级,和富人阶级。

中产阶级几乎很少,而且成为富人阶级都有一个共同点。

读书人。

是的,各地县府的读书人,只要拥有功名,便可以免除粮税,这样一来,财富容易集中,甚至有些佃户为了省这笔税银,将名下的田交给读书人,读书人只需要抽成即可。

包括官员享用的良田,以及一些权贵的良田。

这些或封赏,或买卖,总而言之,都不需要缴纳税收。

这还算好的,至少温饱二字,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一日三餐,至少能温饱,这是很多国家都做不到的事情。

而且顾锦年所在的地方,距离京都已经有五千里了,算是相当偏远的地方。

不过按照这个情况下去,一百年内,大夏王朝就会面临巨大的威胁。

马太效应。

甚至都不需要一百年,大夏王朝开国封了不少权贵,后来历经建德难后,永盛大帝也没少赏赐分封,这些贵族们没事就是造娃。

外加上读书人的恩赐,很有可能五六十年后,马太效应会彻底爆发。

那个时候,别说一日三餐了,一日一餐也算是可以。

其根本原因,就是两个,大夏王朝的农业水平很差,权贵势力错综复杂,外加上大夏开国之后,也经历了几场战乱。

而今,大夏王朝又要征战北伐,目前还没有下达征税之事,不过这是早晚的事情。

只要打仗,必然要调高税收,到时候又是一片疾苦。

“要早些入仕啊。”

到最后,顾锦年心中不由感慨。

起身后。

顾锦年继续前行。

而距离孔家家宴,还有最后十日。

顾锦年所在的地方,距离曲府大约还剩下不到两千里路,以顾锦年的速度,完全赶得到。

此时。

曲府当中,早就显得热闹,整个曲府都张灯结彩。

孔家家宴,三年一小宴,七年一大宴。

今年并非是大宴,可因为今年的情况不同,这次家宴万众瞩目。

所有人都知道,孔家想要得到圣器。

但世人更加知道的是,顾锦年可不是那种软柿子,任人拿捏。

所以孔家家宴,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满是期待。

这段时间,曲府来来往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各地大儒俊杰才子,齐齐前来赴宴,还有一个个商人,不辞辛苦,从千里之外赶来。

带来了大量金银财宝,当做贺礼。

可以说每一次孔家家宴,光是贺礼都价值连城。

而孔家内。

一位位孔家儒生走出,去迎接好友,这还没有到家宴之日,孔家便显得无比热闹。

正大门外,是一群德高望重的大儒,他们来到孔家后,有专门的人接待。

而两旁侧门,则是一些地位次等之人,前来送礼,左侧门是商人,排成长龙般的队伍,右侧门是各地有些名望的读书人,也是来送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