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大夏朝会,永盛之怒,阴谋再显,学子之怒(第4/7页)
而胡庸也没有继续谈论,只是笑了笑,谈论一些其他风趣之事。
只不过。
大夏京都内。
的的确确已经有不少风言风语传开了。
其主要原因,还是前几天国运诗引发的。
顾锦年著写国运诗,自然引起京都这帮读书人的关注。
而正是因为如此,从大夏书院出来的其他学子,不仅仅将国运诗宣传出来,包括苏文景大赞顾锦年献策之事也一并宣传出来。
起初,这些读书人一个个赞叹顾锦年才华横溢,但也不缺乏一些嫉妒羡慕之人。
只不过顾锦年的优秀,让这些人找不到什么借口去斥责什么。
可随着江宁郡事态愈发严重,一些酸溜溜的言论也逐渐冒出头了。
但真正引起这帮读书人注意的,还是早朝之后。
永盛大帝亲自承认,江宁郡所有救灾方案是按照顾锦年献策走的。
一些聪明的官员,猜测到原因。
他们知道,永盛大帝只是找了一枚棋子,毕竟顾锦年最近风头无人能及,前有千古文章,后有国运诗。
拿他出来当幌子最好,出了事,大不了就是顾锦年虽有才华,可惜的是太过于锋芒,不行得好好磨练一二,朕看走眼了。
没出事,顾锦年领功论赏。
而且江宁郡发生这么多事,武将集团愣是一句话不说,这也有点问题,故此普遍认为,这一切都是镇国公,苏文景,还有永盛大帝三人达成协议。
至于顾锦年,就是出来刷个脸的。
可官员知道又如何?肯定不会说出去啊。
但大部分读书人不一样,年轻气盛,最喜欢做什么事?不就是为民伸冤,张口道德,闭口百姓吗?
顾锦年原本是个纨绔,突然一下变成了大夏第一才子,他们服吗?
有人服,基本上见到顾锦年的人都服。
但大部分人是不服的。
为什么不服?
因为顾锦年背后是谁?是镇国公。
仇富心理是亘古不变的东西,一个纨绔突然一下变成大夏第一才子。
尤其是这个纨绔还是大夏最顶尖的权贵,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有人帮顾锦年造势?
答案显而易见,很有可能。
只不过找不到理由去喷,毕竟顾锦年纨绔归纨绔,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最近风评又好,大家没什么好说的。
可现在有理由吗?
有。
江宁郡百万难民,而且谣言四起,传到京都来就是什么易子相食,千里赤地,民不聊生。
虽然事实没有这么夸张,可也差不到哪里去。
今天又传来消息,江宁府一石粮食卖出二百六十两白银的天价,到了众人嘴巴里,你传我,我传你,变成了一石粮食卖一千两。
这下子这帮读书人直接炸了。
你顾锦年不是大夏第一才子吗?
就这?
这就是你的献策?
让粮价暴增到一千两白银一石。
让头猪来指挥都不会这样吧?
而且更离谱的谣言都出来了。
户部右侍郎提议,应当与江宁府米商协谈,将价格压制行情价,国库拨款,购买粮食,从而减缓官府压力。
结果临阳侯直接否决,认为户部右侍郎勾结商贩,直接被罚革职查办。
可实际上今天临阳侯都没上朝。
但百姓愿意听这个吗?
不愿意。
他们更加愿意听到自己想听东西。
江宁府是不是难民如云?
是不是都吃不饱饭?
是不是粮价疯涨?
是,那就对。
那你顾锦年就是个祸害。
“一石粮食,千两白银,亘古至今,闻所未闻,历代历朝,何来千银之米,这便是大夏第一才子出主意?诬陷侍郎勾结商贩,我倒觉得就是顾家想要趁火打劫,赚取百姓血汗银两。”
“为保仕途,不择手段,千万百姓却成了你顾家的官道之路?当真是可恨,可恨。”
“什么狗屁大夏第一才子,什么狗屁千古文章,只怕都是有人在幕后指点,为的就是让他顾锦年官路亨运罢了,当真是恶心。”
“我无法想象,一个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人,竟会想出这样的策略?还敢说这国运诗不是他人代笔之?”
“走,去大夏书院,我要与顾锦年当面对质,我要问问他,到底安着什么心?视千万百姓于水火当中,看看他的心,是不是黑的。”
一道道声音响起。
京都内,明显是有人故意抹黑顾锦年,将顾锦年骂成不仁不义不孝不忠之人。
如此恐怖的议论,也惹来百姓反感。
有人不安好心,从中挑拨。
而大部分读书人则是盲目跟从,整件事情只需要细细琢磨一二,就会察觉漏洞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