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三章 专栏从这里开始(第2/2页)
的确,这个选题貌似真的是非常合适呀。
首先一点,李襄屏下出“倚盖”新手并非是在正是比赛中,甚至是在李襄屏成为职业棋手以前在网络上下出来的,然而到了现在,“李襄屏教会刘倡赫一步棋,然后大刘用这步棋夺走一个世界冠军”的故事已经被广大棋迷所熟知。
既然这样,把这个“倚盖”排在第一期就显得非常合适了,这既是这个专栏的起点,其实更像是李襄屏职业生涯的起点。
其次一点,正如标题说的那样,“倚盖”是一步非常古老的“新手”,那么在一个“新手新型”的专栏中讲解这样一个古老手段,这不仅大大扩充了题材的范围,为之后的选材提供了很多方便,其实也貌似提升了整个专栏的逼格。
毕竟围棋是咱们国家的“传统四艺”呀,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棋迷,甚至在绝大多数吃瓜群众眼中,那都是非常看重“传承”这两个字的。
而李襄屏这第一个选题,恰恰就契合了“传承”这两个字,没什么好说的了,这样一来逼格不就上去了吗。
张大记者看向李襄屏的眼神都有点不一样了,心说以前大家不都说这家伙是个学渣吗?现在看来也未必嘛,至少从这个选题看来,这个学渣还是很有一点自己想法的。
如果说张大记者还只是这样胡思乱想,那么在认真看稿的王元八段就更加惊讶了。
稿件其实很长,如果配上棋谱在杂志上发表的话,那么李襄屏估算至少要占到6到8页的篇幅,不过王八段看的依然算快,毕竟对他这样的职业棋手来说,占大部分篇幅的技术讲解部分反而是没啥好看的,他主要就看文字部分,看看有什么需要润色的地方——
这其实就是王副主编惊讶的地方了,因为他看过之后,不仅觉得整个文字部分水平极高,风格还非常独特。
前面的介绍部分古意盎然,措辞严谨,王八段认为这绝逼是一篇高质量的文言文啊,反正自己肯定是没有水平写出这种文章。
而等到后面的技术讲解部分呢,用语又是生动活泼,是那种网络用语特有的幽默风格。
偏偏这两种风格拼凑在一块,在这份稿件中却是显得那么的协调,反正王副主编是没感受到任何的违和感。
仅仅这样也就算了,真正让王元八段感到惊讶的是:在前面的介绍部分中,对,就是介绍“倚盖定式”从古至今的变迁介绍,这里面很多的用典,提到的很多古代棋手的文章甚至名字,王元八段不能过闻所未闻吧,但大部分他都不太清楚。
“这个这个……这文章真是你写的吗?”
李襄屏心说废话,这样的文章怎么可能是我写的,前面的介绍部分当然是我那外挂写的……不对,其实是老施口述,因此貌似也可以算是我写的。
李襄屏心里这样想着,口里说出来的自然又是另外一回事。
李襄屏做矜持状,对王八段微微点头笑道:
“写得不好,请王老师多多指教。”
面对如此有礼貌有教养的李襄屏,王副主编当然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张大嘴巴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见到他呆在那里,张大记者好奇的拿过手稿:“让我看看。”
“倚盖之变历时久矣,其法首见于南北朝,在……”
毫无疑问,在几分钟之后,张大记者的反应就已经和王元八段差不多了。
李襄屏对此倒不觉得奇怪,毕竟前面的文章是老施写的呀,那么一个古人的知识结构肯定是和现代人不同的。
大家不要以为现在有网络,有度娘之类的东西,现代人就一定比古人“见多识广”,其实在一些特定领域,尤其是一些比较小众的特定领域,现代人的见识未必就能超过古人。
举个简单例子,在去年围甲赛场,李襄屏用一个古老的“铁重关”下法击败常浩,事后老施告诉他,其实在他们那个年代,大家对这个变化研究很深刻的,黄龙士还专门撰文否定了这个变化。
只可惜这些东西现在都看不到了。
别说是这些比较生僻的东西了,就连老施这样距离比较近的,他一生和范西屏交手,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对局就超过30局,然而我们却仅仅能够看到11张棋谱。
既然这样,那老施的用典让张王二人一脸懵逼,这当然就再正常不过。
“王老师,王老师?”
“哦?呵呵,不好意思,来来襄屏,咱们继续,咱们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