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第3/4页)

张招娣转过头,也擦了擦发红的眼圈,“你爸成功了。”

苏以沫震惊,“啊?成功什么了?”

张招娣指着客厅里摆放的两台发动机,“你爸他们研究出原理了。已经复刻出一模一样的发动机,在这个基础上又新设计和改进,经过他们的改进不仅性能更好而且更稳定。”

苏以沫瞪大眼睛,真的吗?这意思是说他们可以量产了?

她凑近了看,从外型上瞧着大同小异,但配件有些不同,一个是浑然天成,另一个更像是拼凑出来的。

拼凑出来的这个更好?真的很难相信。

她在观察的时候,那边工程师们已经热闹够了,张招娣终于有机会插嘴,邀请他们一块吃大餐,好好庆祝。

工程师们也不客气,他们都是没吃饭就过来的。

苏以沫张了张嘴,想说家里的菜不够,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妈妈不是回家吃,而是带他们去饭店,她想了想,决定跟去看看热闹。

至于家里的饭菜,留着晚上当宵夜也不错。

到了酒店,张招娣要了一个大包厢,一桌可以坐20人的大转盘。

点了一桌好菜,还有两瓶好酒,张招娣挨个给他们倒酒,“这次发动机能实验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和爱国敬大家一杯。”

这个实验是工程师们的兴趣爱好,一切都是免费的,付出了时间和成果。

这些工程师们都是不善言辞,纷纷回敬。

酒过三巡,施工问张招娣的打算,“有没有意生产汽车?”

张招娣自然是乐意的,“这个成果是大家的,请大家吃饭,也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发动机是她买的没错,但是这个成果却不全是她的。工程们都有功劳。

她谦逊的态度让工程师们很有好感,大家面面相觑,很快畅所欲言起来。

有的建议直接把发动机申请专利,然后卖给一汽。

也有的建议成立一家汽车公司,自己负责销售。

两条思路,都有支持者。双方因为这件事开始争吵。眼瞅着他们越吵越凶,担心伤了和气,苏爱国赶紧加入劝说队伍。但他本身不善言辞,根本不管用。

张招娣站起来,伸手往下压,示意他们别吵架,以免伤了和气,“有人想申请卖掉专利,也不能说鼠目寸光。他们想挣一笔快钱,然后再投入新的研发。有人想成立汽车公司,是想源源不断赚钱,都是为了大家好。但是我这里不得不把两条建议的优缺点说个明白。”

张招娣果然是个生意人,话说得相当漂亮,“如果卖掉专利,我们只能收到短期利益,并不划算。如果我们拿着这笔钱继续研发,如果研制成功,将来自然还可以收回本钱。如果收不回,那咱们就是亏本。成立汽车公司,可以源源不断赚钱。但是有一点,咱们没有那么多本钱。”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谁不知道自己成立公司能赚更多。但是汽车公司是那么好成立的吗?光一条生产线就得几亿。谁能掏得出这么大一笔钱。

大家面面相觑。

张招娣也没有瞒着他们,“虽然咱们研究出来了,但是我买不起生产线。我的想法是先申请专利,然后通过跟工厂合作,先赚一笔钱,慢慢再实现自主。”

大家听她把难题说出来,也没有说她的主意不好。

想卖掉专利的人也不是不想细水长流,而是基于现实考虑,他们拿不出钱买设备。至于找投资?投资是那么好找的吗?

既然张招娣愿意跟别的工厂合作,大伙自然没有意见。

张招娣让他们继续在这基础上研发,由她来申请专利,等专利申请出来,就会跟各个工厂谈合作。

专利申请一般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他们可以继续搞研发。

为了激励他们,张招娣给他们每人都发了一大笔红包。

工程师们个个受宠若惊,觉得这日子有了奔头。

他们都是工程师,但是一汽只有总部才有研发部门,而富森机械厂只是加工厂,厂里的工程师只负责生产,并不研发。这里面最低都是硕士(除了苏爱国),出国留学好些年,花了那么多钱,谁还没有个研发梦呢。

现在终于研发成功,还得了一笔丰厚的报酬。大家能不高兴吗?

吃饭时,大家眼眶都红了,互相敬酒。

施工激动地拍着桌子,吐出心里话,“当初我在国外留学,同学劝我留在国外,我舍不得爸妈,回了国,但是咱们国内的工资待遇跟国外真的不能比。我心里不是不憋屈的。更可气的是集团只有一个研发部门。我的资历不够,根本挤不进去。我有时候真的很憋屈。”

说到这里,他拍了拍苏爱国的肩膀,“但是爱国说要研发国产发动机。我刚开始只是想看看国外发动机长什么样。可真的买了之后,我才发现国外发动机比咱们国内好太多。我心里不服气。国外能研发的,我们肯定也行。所以我才加入这个研发小组。我也没图钱,就是憋了一股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