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第2/5页)

朱标看着张琳的眼泪,于心不忍。

但充满着理想的学子也应该好好看着现实,才看得清从现实走向理想的路。

“因为朝中掀起南北榜案的诸位大人们,并不在乎这些啊。”

朱标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又都咬得很清晰。

“朝堂争斗,如蛇打七寸。北方文人的坚守入不了他们的眼,只有衍圣公和推动元朝科举、让他们或者他们的先祖有了官身的张文忠公才入得了他们的眼。”

朱标指着报纸。

“这些不是给他们看的,是给百姓、给你们、给还未被利益迷了双眼心中理想尚存的人看的。明白了吗?”

张琳神色恍惚,半晌无言。

孔佑轻轻抬起袖子,掩面咬牙,神情痛苦。

练子宁喃喃道:“这样吗?原来是这样?怎么能是这样?”

自穿肚兜时就开始教书育人的朱标,看着三位动摇的学子,神情如看着他那些曾经天真过的学生们。

他站起来,走到三人面前,虚握着拳头,用指关节在三人头顶上各自轻轻敲了一下。

“回神。”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路虽迩,不行不至。”

三人抬起头,眼中有泪光,也有些并非由泪水折射,仿佛发自内心的微光。

“大明的未来是我们的,是你们的。”

朱标手指轻轻点了点报纸,语气坚定。

“是所有看了这期报纸会流泪的人的。”

“诸君,共勉。”

三人起身,没有下跪,只是躬身作揖。

“是!”

朱棣抹了抹脸,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眼泪也流了下来。

他与朱橚对视了一眼,两人同时用手背胡乱抹了一下眼睛和脸颊,也难得庄重地对朱标作揖。

朱标后退一步,对着面前的五人,躬身作揖回礼。

此刻、此地、此礼。

与身份无关。

……

朱标亲自送走三人后,刚回到庭院,庭院中已经摆起了另一桌宴席。朱元璋正在桌前大快朵颐。

“爹,你什么时候来的?”朱标疑惑。

朱元璋道:“你在吃烤乳猪的时候我就来了。”

朱棣插嘴:“怪不得我数着烤乳猪的只数不对。”

朱橚扶额叹气。他四哥居然还数了吃了几只烤乳猪?

“那三个小子不错。”朱元璋放下猪腿,用帕子擦了擦嘴和胡须,唏嘘道,“大明终于培养出属于大明的学子了。”

朱标叹气:“是啊,真不容易。”

朱元璋拍了一下桌子,破口大骂:“是啊!真他娘不容易!那群人,之前不肯考科举,征召还装疯卖傻,现在倒是抢起科举名额了!”

朱元璋的记忆力虽然不如朱标,也算天赋异禀,特别是在记仇方面。他开始一个一个数着那些“元遗民”,双手大幅度挥动,好似要冲上前和这群人打架似的。

朱标走到朱元璋身后,替暴怒的朱元璋捏肩膀,等他爹消气。

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太子,自家爹是朱元璋之后,自大明建立以来洪武皇帝所受的委屈,才让朱标开始真切的心疼。

和后世想象中的不同,元末明初的时候,已经不流行“华夷之辩”。特别是南宋大本营的南方士林,对元朝可能比北方士林还要忠心一些。

这很反直觉。因为元朝严格控制南人进入朝廷中枢,按理说,南方士林应该被歧视,对元朝不满才是。

问题就出在元朝行政不下地方,执行包税制上。

元朝一边警惕南人进入朝廷中枢,一边又对南方士林实行了极为宽和的安抚政策,让南方豪强自己治理家乡。在南方百姓遭受苦难的时候,南方士林豪强则过得如土皇帝一样的日子。

就算是刘基等人,他们也曾感激元朝对南方政策的“宽和”,组织起义军自发剿灭红巾军等起义军。

区别是,刘基等人眼中还是看着百姓,最终愿意投奔明军。而南方士林大部分人都仍旧怀念元朝。

相比南方,北方因离大都太近,被元朝廷剥削得很厉害。再加上蒙古贵族的暴行和自然灾害的蹂躏,北方士林中一些人反而对元朝廷怨气更深。

写遍元朝底层困难和元朝暴行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皆是北方士人。

因对元朝的怀念,再加上朱元璋出身卑微,崛起后多次与程朱理学作对,还搞什么井田制,南方士林多都憎恶和轻视朱元璋,认为明朝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失败。之后无论是元朝回来,还是某个举兵的豪强谋夺了灭元的胜利果实,这天下朱元璋肯定坐不长久。

在这样思想下,朱元璋在建国后连续三年科举,每次录取人数都不到满额。

赶考文人太少,基本没有淘汰,全部授官。基层良莠不齐,这也是空印案发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