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第4/4页)

当戏上演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朱元璋和朝中诸公都没想到的奇迹。

刘基得知那个贫寒学子的家庭惨剧之后,就自费请来名医为其诊断,又给钱让其族亲照顾。那贫寒学子的健康状况好了许多。

或许是厚积薄发,或许是这出戏就是一个契机。那贫寒学子看了台上演的自己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伏地大哭一场,居然疯病好了。

刘基专门赶去探望了那位学子。那位学子年纪不大,已经两鬓发白。

他对着刘基深深作揖:“晚生会重考科举,熟修律令,入大理寺为官!”

刘基哽咽:“好,好志气,你一定可以!”

这位学子名为郑修,一个在原本时空中籍籍无名,或许早就死得如尘埃一样卑贱的人。

在这个时空的后世,郑修留下的审案探案著作《大明洗冤录》,与宋慈的法医著作《洗冤录》都为后世法律人士必读书目。“郑青天”与“包青天”“大宋提刑官”一样,都成为后世影视经久不衰的古代探案灵感库。

只是与包拯、宋慈不同的是,郑青天的仕途太顺利,每遇到他快搞不定的大案,都有一只太上皇带着太后出现,大喊一声“俺来瞅瞅”,平添了几分喜剧色彩。

现在,大明还没有什么太上皇,郑青天郑修也还是个刚从疯病中醒来的穷苦秀才。

他的青云之路,还在脚下,在前方。

……

“你确定要监斩?”朱标皱眉,“监斩可不是什么好活,比打仗还容易做噩梦。”

终于结束了“养伤”,可以出现在人前的常葳表情坚定:“是。”

现在案件有了初步进展,当初被朱标“逼杀”的人的家人,终于要该上刑场了。

虽然朱标同意罪减一等,但仍旧有人连累妻儿被斩,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将被流放。

如六安侯和永昌侯,都是他们与长子被杀,其他人流放。这是朱元璋对老兄弟的仁慈。

被朱标“逼杀”的人,大多也能有这样的待遇,只有少部分犯下了伪造圣旨等谋逆大罪的人,才会满门抄斩。

当时死在朱标面前的那位年轻官学学子,家中恰好是谋逆之罪,所以他才会绝望自尽。

“为什么?”朱标劝道,“君子远庖厨,并不是软弱。”

听朱标居然用“君子远庖厨”来作比,已经习惯朱标偶尔不着调的常葳还是嘴角抽了抽,道:“我想以此让自己警惕,也以此让自己坚定。”

轮到朱标嘴角抽搐了:“就算如此,你这猛药也太猛了。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常葳深呼吸,压低声音,学着她娘教的那样撒娇:“我认为有必要,让我去好不好?”

朱标的嘴角抽搐得更厉害了。

哪有女子向未婚夫撒娇,是想去当监斩官看人头滚滚来坚定自己屯田到底的决心的?!

“行行行,你想去就去,我给你准备些东西,免得你吐出来。”都“逼”得大明的屯田女将军撒娇了,朱标再担心也只能同意。

他给常葳准备了静气凝神的香囊,又改了改常葳的膳食清单免得常葳监斩后吃不下饭,还准备了一些温馨的图画故事书给常葳调节心情。

常葳哭笑不得:“伯泽,我没这么脆弱。”

朱标把一大箱子东西交给常葳:“你脆不脆弱,和我护不护着你有什么关系?拿着,好沉……”

常葳红着脸接过箱子,然后疑惑道:“不沉啊?”

朱标:“……”

常葳明白了什么,赶紧改口:“嗯嗯嗯,真的很沉。哎哟,好沉啊,我去找个人一起搬!”

朱标:“……”生气!

常葳看懂了朱标的恼羞成怒,抱着大箱子笑得十分好看。

朱标当场给她表演了一个背过身不理人,常葳赶紧使尽浑身解数哄朱标开心。

短暂的相聚之后,朱标回到了御书房,常葳去往了大理寺。

之后,朱标帮他爹写好了执行斩首之刑的圣旨,常葳拿着圣旨去往了刑场,短暂的相聚后又是各忙各的事。

只是每一次短暂相聚,他们都会交换在忙碌时抽空看的书,然后在书中夹杂一些奇奇怪怪的书签,等着对方吐槽。

如此习惯,即便在他们长久地聚在一起后,也持续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