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一锤定音山东平息(第4/4页)

论纺织业,江浙才是大头。常葳整治江浙在分田中不法事迹时,所清理的最多的事便是将应该种粮的良田改为桑麻棉田。

每个朝代在最初的时候都会规定“种粮耕地红线”,大明也不例外,原则上,良田都得用来种粮食。

明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豪户为赚取更多钱财,将良田改为桑麻棉田,这也是大明粮荒的原因之一。

反正豪户饿不死。佃户为他们种桑麻棉,只能分到桑麻棉,没有粮食可吃,所分得的桑麻棉被豪户低价买走,也买不到足够的粮食,这和豪户有什么关系?

在这个交通和通讯不便的封建时代,想用政令强制规定耕地红线很难。要让大明粮食充足,除了朱标自己手中的“皇庄和军屯”之外,就只能让百姓都尽可能的分到田,在土地肥沃、气温较适宜的地方保证“小农经济”。

这件事非常反直觉,但是事实。

因为“小农经济”中,农民们会优先保证种出能让全家饿不死的粮食,保证大明有足够多的土地种粮食。

若是豪户将土地兼并,豪户不会管这些土地上有多少为他们种地的佃农,只会保证自己衣食无忧后,所有田地都种植经济作物。

为了遏制现在就已经抬头的这个迹象,常葳严查井田制的推行是一个措施,朱标让这些纺织作坊破产,将纺织商人纳入自己的体系,进行规范的管理是另一个很重要的措施。

这时候就要感谢如今是野蛮凶残没有自由的封建时代,朱标敢直接蛮横地摧毁各地纺织业,不怕民间起乱子。

哪个封建朝代地方上不出现乱子?就算是汉唐的盛世,地方上的民乱也是此起彼伏,朱标只要自己不亲眼看到这一幕,就能心硬如铁。

这是朱标很“自豪”的虚伪。

衍圣公一事后,先不提各地文人会因此产生怎样的动荡,山东这一方,终于安静下来。

山东士绅代表失去了所有与山东知省谈判的条件,只能将山东知省拿出的加了码的要求全盘接受。

李贞和汤和喝酒的时候笑着叹气。

何必呢?

当初他们如果早一些松口,以标儿的心软程度,还能带着他们寻找其他赚钱的方法。

标儿和皇帝不同,对别人赚钱一事看得很淡,只要不祸国殃民,标儿愿意带着这些豪商们赚钱。

但他们存着和标儿、和皇帝、和大明对抗到底的心思,那就除了性命,什么都别想要了。

虽然山东大地上还会出现新的豪商和士绅,但至少现在这一批“勇敢”地站出来的当地豪商士绅,应该让位了。

“接下来就是去江浙。”李贞叹气道,“以前标儿总是很遗憾,陈家的商号进不去最富庶的苏杭,让沈家压了陈家一头。现在我们家的商号终于要进入苏杭,和沈家拼一拼了。”

汤和开玩笑道:“标儿成不了第一富的豪商和沈家有什么关系?难道不是皇上花钱太狠的缘故?”

李贞失笑:“标儿以前不敢怪皇上,现在……”

现在是偏心亲爹,不会责怪亲爹。

汤和挤眉弄眼:“说起来,标儿都这么大了,难道真的一点都没察觉?”

李贞问道:“为何如此问?”

汤和道:“今年标儿的动作太多太大,以前他很谨慎,就算做了许多事,也会牢牢站在臣子的线内,看似有很多权利,实际上非常谨慎,谨慎得我都心疼。”

李贞笑道:“怎么?现在标儿不谨慎了?”

汤和转了转酒杯:“标儿想让燕乾去东北当知省,还是军政合一的知省。”

朱标写信给朱元璋,让朱元璋想办法安排燕乾去东北的事,汤和作为朱元璋的老伙计,自然也得到了朱元璋征求狗头军师意见的书信。

李贞正色:“说不定标儿是心大了,想谋反。”

汤和白了李贞一眼:“谋反?朱国瑞最先举起反旗的那种谋反吗?”

李贞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