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师兄帮我看住朱升(第3/5页)

宋濂摇头:“主公,一直修习一个学说的人,若让他改换其他学说,无异于让他否定自我。这不可能。”

刘基考虑问题比较阴暗:“他知道标儿是神仙童子吗?”

朱元璋点头:“知道。朱升也会算命理。当时那算命先生出事后,我就找过朱升。”

他不信任朱升,但他把朱升牢牢控制住,朱升也很老实地待在他的控制范围内,所以他才将陈标的神异之处告诉朱升。

其实朱升给朱元璋献了“九字真诀”后,就不可能再投奔其他人了。朱元璋绝对不会让他离开。他自己也知道。

刘基好奇:“他算出什么了吗?”

朱元璋摇头:“他说标儿命数模糊,仿佛被天机蒙蔽,不敢乱算。”

刘基叹气:“我怀疑给主公算命的是个半吊子,所以才敢把自己算出的话大大咧咧讲出来,遭遇天谴。”

他们一同哀悼了一下那个可怜的算命先生,继续讨论朱升。

宋濂虽然不认为朱升会改变自己的思想,但他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认为朱升如他两个儿子的名字一样,“求同存异”。

虽然朱元璋不太喜欢程朱理学,特别是朱子理学。但朱元璋逐渐展现出爱民如子的一面,让朱升认为可以辅佐朱元璋,于是才在朱文正莽撞后,顺水推舟出山。

刘基则坚持认为,朱升是在看到无法影响朱元璋的思想后,选择去影响太子的思想。

朱元璋失笑:“不管他什么理由,他只要出来了,就别想再回去。影响标儿的思想?哈哈哈哈……”

朱元璋没继续说,只是不断大笑、狂笑、笑得牙花子都露了出来。

宋濂和刘基原本还有些担心,听到朱元璋那仿佛得志小人一样难听的笑声,不由对视了一眼。

看来主公对标儿很有信心。我们也对标儿有信心一点?

宋濂很有信心。刘基觉得,就算再有信心,也得做好万全准备。

叶铮师徒几人跟在常遇春身旁,叶琛和王袆分别跟随胡大海和冯国胜征战,不在朱元璋军中。

刘基思来想去,写信给师兄季仁寿。

刘基曾经向大儒郑复初学经。不过季仁寿是继承郑复初衣钵的弟子,刘基只是向郑复初求学的众多弟子之一,而郑复初也不是刘基唯一的老师。所以刘基和季仁寿关系原本不是特别亲近。

郑复初为元朝进士,元末大儒,被构陷离职,抑郁病逝。

在郑复初病逝之后,季仁寿十分感伤,很快就辞官隐居。

刘基当时年轻气盛,一心想要在朝中做出些成就。但他的遭遇和郑复初几乎一模一样,区别只在于元朝准备免了刘基的官的时候,刘基自己挂冠离去。

刘基:不是你元朝炒了我,是我炒了你元朝!

季仁寿得知最气盛的师弟遭遇了和老师相同的挫折,写信安慰刘基。

一来二往,他们俩在刘基也归隐那几年才熟悉起来,现在算是真的有几分师兄弟情。

季仁寿仍旧消极避世,没打算辅佐任何一方势力。

刘基原本准备尊重师兄的选择,但现在……

师兄,你知道有个隐世大儒叫朱升吗?就是只修朱子儒学的那个。

这家伙趁着我不在应天,要教坏我的忘年之交,应天小学的小先生陈标。你帮我去照顾一下陈标,别让陈标被骗了。

季仁寿拿到师弟的信的时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问自己夫人。季仁寿的夫人笑道:“伯温就是这个性子,做事不合常理。看来他确实非常喜爱那个叫陈标的孩子,把那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你是他师兄,他跟随朱元璋在前线作战,你帮忙去照顾一些也没什么。他不说了吗,不是让出山,只是走亲访友。”

季仁寿仔细一想,倒也确实没什么。

隐世的人只是不出仕,不是不出门。他们经常走亲访友,还会四处游学。

朱元璋和应天的名声,季仁寿从交好的文人那里听闻过,他的友人对朱元璋的评价十分极端,要么深恨,要么十分欣赏,几乎没有中间态度的人。

季仁寿不愿出仕,所以不想撞见朱元璋。趁着朱元璋不在应天,他去应天亲眼看一看,满足一下好奇心也不错。

季仁寿的夫人又道:“你师兄施子安邀你去平江你去了,师弟邀你去应天你也应该去,别厚此薄彼。我想伯温说不准也有这个意思,替你堵子安的嘴呢。”

季仁寿的师兄施子安,便是施耳,号耐庵,也就是后世著名的施耐庵。

施耳和刘基不仅是同榜进士,还同在郑复初门下学过经。所以施耳也是刘基的师兄,只是两人性格有些相似,所以合不来,关系很差。

现在施耳和刘基各辅佐一方主公,关系就更不可能好了。

季仁寿听到夫人提起施耳,不由叹气:“也罢,我去一趟应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