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方的概念(第2/6页)

他把第一张幻灯片放进图片架,在镜头后面推了一下,屏幕上便出现了一个圆形的黑影,黑白对比非常明显。照片拍摄于满月的夜晚,中景是一座简陋的小木屋,黑色的墙壁映衬着四周的白雪,屋顶上是厚厚的积雪。木屋旁摆放着一排自然科学器材,有天线、电线和绝缘瓷,全都在月光下闪着光,上面结着厚厚的霜。在莱拉看来,它们就像通往亚尔顿路上的电器公园里的东西。一个身穿毛皮外套的男子站在前景处,外套上长长的风帽几乎完全遮住了脸。他举着右手,似乎是在打招呼,旁边是一个比他矮小的身影。这一切都沐浴在苍白的月光下。

“这张照片是用标准的硝酸银感光乳胶拍摄的,”阿斯里尔勋爵说,“我想请大家再看另一张,是仅仅一分钟后在相同地点拍摄的,这次采用的是一种新型的专用感光乳胶。”

他取出第一张幻灯片,把另一张放进图片架。这一张光线更加暗淡,刚才的月光似乎被过滤掉了。地平线依然看得见,木屋黑色的轮廓和白雪覆盖着的屋顶十分醒目,但是那些复杂的器材则隐藏在了黑暗之中。然而,那个男子完全不同:他全身沐浴在亮光之中,上举的手中不断涌出熠熠闪光的微小颗粒。

“那亮光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神父问道。

“往下,”阿斯里尔勋爵说,“那不是亮光,是尘埃。”

他说这个词的语气让莱拉觉得这个单词的首字母应该是大写的,仿佛那并非什么普通的尘埃。院士们的反应证实了她的感觉,因为阿斯里尔勋爵的话让他们突然陷入了集体沉默,之后便是阵阵难以置信的惊叹。

“但是怎么——”

“当然——”

“不可能——”

“先生们!”神父的声音说道,“让阿斯里尔勋爵来解释。”

“那是尘埃,”阿斯里尔勋爵重申了一次,说道,“它们之所以在底片上看起来像灯光,是因为这些尘埃的微粒对这种新型的专用感光剂产生了影响,这跟光对硝酸银感光剂产生影响是一样的。我这样做,其中一个原因是要证明,首先,我这次探险是去了北方。正如各位所看到的那样,这个人的轮廓清晰可辨。下面我想请大家看看他左侧的那个轮廓。”

他指向那个更小一些的模糊轮廓。

“我想这是那个人的精灵。”调查员说道。

“不是。他的精灵是条蛇,当时正盘曲在他的脖子上。大家看到的那个模糊的轮廓是个孩子。”

“是被切割[9]了的孩子——”有人刚开口,但立即又闭上了嘴,表明他知道这样的话是不该说出口的。

房间里一片沉寂。

这时,阿斯里尔勋爵平静地开口说道:“这是一个完整的孩子[10]。正是由于尘埃的特性,才出现了这种情况,不是吗?”

有几秒钟的光景,大家谁都没有说话。后来,神父的声音响了起来。

“啊,”他开口说道,听起来像是渴极的人痛饮之后放下杯子,长出了一口因为喝水而屏住的气,“那些尘埃……”

“——来自苍穹,那些看上去像亮光的尘埃把他笼罩在其中。我离开这里的时候会把这张照片留下来,你们尽可以细细地研究。我之所以现在给大家看这张照片,是因为想展示这种新型感光剂的效果。下面,我来给大家看另外一张照片。”

他换了另一张幻灯片。这一张也是在夜间拍摄的,但这一次没有月光。前景部分是一小组帐篷,在低矮的地平线上,它们的轮廓显得模糊不清。帐篷旁边杂乱地堆着一些木箱和一架雪橇。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天空:层层道道的亮光像窗帘般挂着,像是被挂在数百英里高的无形挂钩上绕着圈,打着结,又像是被无法想象的飓风吹拂着向两侧伸展。

“这是什么?”副院长问道。

“这是极光的照片。”

“这是张高质量的照片,”帕尔默教授说,“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照片。”

“请原谅我的无知,”唱诗班指挥用颤抖的声音说道,“即使以前我知道什么是极光,我也给忘了。是不是那被称为北极之光的东西?”

“是的,它有许多名称。它由带电粒子风暴和强烈的太阳射线组成——它们单独存在的时候,人们是看不见的,但当它们同大气相互作用的时候,就形成了发光的射线。本来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请人给幻灯片上色,向各位展示它的色彩——大部分呈现淡绿色和玫瑰色,窗帘形状的下边则带着一抹深红。这张照片是用普通感光剂拍摄的。下面请大家看一张使用特殊感光剂拍摄的照片。”

他取出那张幻灯片。莱拉听见院长悄声说:“如果他强行进行表决,我们可以援引居住时间条款。在过去五十二个星期中,他有三十个星期都没住在学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