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2/3页)

一整个白天下来,他们虽然吆喝得喉咙沙哑,不过收益非常可观。刘刚数着钞票,他们这天一共挣了400元港币,换算成人民币有177元,这是月入五千的节奏。

要知道当初一中的学生修手表,一个月也才挣千把、几百块,一个季度都没有五千那么多。

何老师觉得很满意,按这个节奏多呆两个月上沟村的茶叶钱就凑齐了。

晚上。

何老师兴高采烈地数着一沓厚厚的港币,薄薄的纸币愣是被他数出了声音,仿佛在向冲苏叶炫耀。

“哎,想不到苏老师也有不擅长的地方。”

苏叶无奈地笑,称赞了老何一番,但她心里迅速算了一笔账:

“现在仓库的租金是每天50港元,我们三个人在港城一天的食宿开销是50港元,租三轮车每天10港元,加起来成本有110港元,按这个速度我们每天盈利290港元。不过我们有一万斤茶叶,这样卖下去今年我们都回不了大陆了。”

“我们是卖茶叶的吗?”苏叶提醒着何老师。

他们的本职是人民教师,卖完茶叶要赶紧回去干正事的!

“我们不就是来卖茶叶的吗?”何老师没反应过来,忽然反问。

不是卖茶叶他们来港城干啥?

两个人大眼瞪小眼,苏叶有种不想搭理这个逗比的感觉,转身去洗手间洗手、刷牙。

“噗”的一声,刘刚险些喷出一口茶水。

“何老师,您忘啦,村里生产队的队员都等着您回去去上语文课呢!他们100个字都没认全。”刘刚说。

何老师愣了愣,被赚钱喜悦冲昏的头脑一下子冷静下来,赚钱哪里比得过教书育人。

资本主义社会果然容易腐蚀人心!

半晌,他笑眯眯地问:“那么依苏老师之见,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苏叶一晚上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心里已经有了计划的雏形。她在销售方面是纯粹的新人,之前她在C市能卖掉茶叶,全是托了人情的福。然而资本主义社会不讲人情,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苏叶也谈不起人情。

虽然茶叶的质量好,一时之间打不开市场也是事实。苏叶想了一晚上,她的优势在哪里?

晚上大伙在摆地摊的时候,冷冷的海风把苏叶的脑子吹得愈发清醒。她不擅长销售,但是她是从后世穿来的人,为什么要跟这条路较劲。山不过来、她就过去!

苏叶说:“我有办法在一周之内把茶叶卖掉,不过你们都得听我的,一切行动听指挥。”

她拧紧水龙头,冲他们俩勾了勾手指。

“过来听听,刘刚明天你需要这样……何老师,你要这样做……”

何老师和刘刚脸上的表情精彩极了。

……

次日。

港城证券交易所。

三个年轻人走进交易所,其中一个男人在柜台开了一个账号,“买怡和,认购1000股票。”

柜员啪啪地录取信息,递给他股票凭券。

那个年轻人正是苏叶,今年她已经长到了一米七。她扮成男人,穿着一套中山白马褂,松鹤黑背心,脚踩着一双黑布鞋,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身后跟着两个黑西装的保镖。

何老师穿着一双擦得锃亮瓦光的皮鞋、一套西装,梳起的大背头上挂着一副黑墨镜,打扮得好像港片里冷酷反动□□打手。他看似面无表情,实则心里不住地发怵。

搁谁把几百块钱穿在身上都不会自在,他走进港城证券交易所更是双腿发软。

这里好像比任何地方看起来都气派辉煌,连柜员都穿着小西服,走进去还开着微微凉快的空调。天知道何老师这辈子是第一次用上空调这种东西。

股票这种东西何老师还是有所耳闻的。

但在他的认知中股票是赌博的玩意儿,花钱买股票无异于把钱扔进水里。他控制住心底把苏叶扛走的冲动,一直绷着脸不说话。

刘刚则是遵从苏叶昨晚的命令,乖乖地跟在她身后不说话。

他觉得好新鲜,接触到的一切都那么有意思,他不知道苏老师接下来要干什么事,可是莫名地有安全感。

他觉得苏老师真的很神秘、很厉害。

港城证券交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这个年代证券股票在国内看来仍旧是属于赌博行为,但在港城规模已经初具雏形,这个年代玩股票的大多是有钱人、资本家。股票真正飞入平常百姓家是在七十年代。

1961年发生了一件大事,米国新任总统上任,米国经济进入强势复苏期。这一年,道琼斯指数上涨了22个点。1960年到1961米国股市进入小牛市阶段,当时,港城很多大老板在61年股市中赚到了第一桶金。

这是苏叶看巴菲特传记想起的事情,1961年他在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写提及,当年收益有45%,几十年后他慷慨地分享了当时的持仓。苏叶曾慕名去研究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