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太子非你所出(第2/3页)

幕僚也没有劝,他觉得世道好起来,总比坏掉好。

太子前头刚为镇口城做了那么多,后头就被陛下罚跪,他想恐怕不仅仅是景王齐王弹劾那么简单,恐怕就跟民间流言的一样。

陛下一直怀疑太子不是他亲生的。所以陛下才对太子十分厌恶。

随即,幕僚也忍不住斗胆说一句:“侯爷,趁着下官没走,下官有一事不明。”

“是关于太子殿下身世的传言?莫不是太子殿下,她。”

往常的时候赵泸可能会避讳,喝斥手下胆子也太大了,竟敢议论天家的八卦。

而这会儿,连赵泸也没有在京城那份小心,可能是出来太久了,他觉得山高水远不一定有人能注意到自己在这里说什么话。

还是他一直以来就想说的话。

赵泸便道:“不是有时候,是经常,本候都能从太子殿下的身上看见容王殿下的身影。尤其是这一年,她做过的事情哪一件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太子如此优秀,陛下自然便有所怀疑。”

接下来他便没有继续说下去了。幕僚也清楚,当今陛下是个守成的君王,缺乏实干和魄力,人也多疑,虽不能说他有大功,但太、祖、打下的领土一直被他守的好好的。这也算是他的苦劳。

只不过,陛下在位的时候也是外戚势力崛起的时代,也是皇权由盛转衰的时代。

沈家正是借助三朝皇亲的家底而崛起的。

试问一个沈家代表的外戚势力,太后是沈家的人,华贵妃是沈家人,容王妃是沈家人,拥有沈家一半血脉的人有太子,有陛下。

哪怕陛下多么痛恨沈家势力,也无法对沈家进行根除。

如今到太子身上,太子如果乘势而起,那沈家日后也必会借助太子这条船继续飞黄腾达,操控朝廷半边天。

如今明正殿正跪着的太子,从第一天没人敢求情,到第二天,沈家官员,外戚官员纷纷为太子求情。

总共有三十多个人,以沈立林带头,恳求陛下饶恕太子殿下,还宣传太子殿下秉公执法并无大错,至于掀桌对齐王不敬,不能因为齐王的一面之词而当真。

甚至农贸重镇乃是二十年大计,太子只是指出方向,大臣们才是真正推动农贸重镇的人,绝非太子一人所有。

可他们心里都很清楚,陛下膈应就膈应在这是太子,他最讨厌的太子提出来的,而不是穆王。

这个时候保皇派的臣子纷纷死了一般,反倒衬得外戚官员比较厚道。

一时间京城的风声再起,通过外戚门派的宣传之下,他们将太子将那捐献的钱交给兵部尚书一事告诉了京城的百姓,百姓们瞬间得到消息开始关注兵部。

甚至已经有皇亲暗地敲打兵部。

葛秋迫于压力,他才不得不站出来跟所有百姓澄清,太子殿下将所有的捐献交给了他,并且他亲自派人发送到镇口城,如今镇口城马路修好,来往的贸易也多了起来。

葛秋为了证明自己说的对的,他还将最近几天镇口城来往贸易利润给公布了出来。

这件事经过读书人亲自验证,以一名叫林殊的士子带头,他到处奔告太子殿下并无贪污,还有镇口城已经打通第一条马路,马上要进行第二步。

这第二步其实就是开始伐林挖山,扩建镇口城,让西北山区的百姓搬迁到镇口城,而以此为证据的便是镇口城的县令已经在赶印大量的户口接纳山区百姓。

京城的百姓这才恍然大悟,发现他们是被人误导了。

于是百姓们又纷纷骂那些良心坏的人,散播这种流言蜚语来抹黑太子殿下。

大家再度为太子捍卫清誉,而声援太子。

那么太子被陛下罚跪一事自然也在百姓们眼里,显然成为了一件荒唐的事情。

这件事人多了知道了,影响自然就大。

眼下慕晋深还半躺在床榻上,他看着递上来的奏折,还有殿门外求陛下明察齐王景王两人的案子。

逼得慕晋深的头又疼了起来。

这时,慕晋深才发现,太子设计景王和齐王的事,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她早就有备而来的。

而今天外戚官员为她求情,分明也是太后故意帮着太子恶心他来的。

如果这件是没有太后在撑腰,他都不信外戚官员会那么好心帮太子求情。

太后分明是在告诉他,太子,她想要就要,想丢就丢。

慕晋深扶着头,他一边看着奏折,一边跟贴身伺候的欢公公道:“朕昏迷的那些日子,太子除了修路设重镇两件事,其余的还有什么动静?”

欢公公将太子做的事情都汇报了。

慕晋深越听,他的眉头就皱的越紧,他道:“叫穆奉过来!”

欢公公哎了一声,他出去找来穆奉。

穆奉最为慕晋深无条件信任的人,他到来时,慕晋深就问他最近民间什么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