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四位巨头的打算(第2/3页)
孙权在刘备刚拿下汉中的时候,就派出使者索要荆州,然而刘备避而不见,见了也是东拉西扯,不谈正事。
孙刘联盟至此破裂。
第七阶段:武力夺回荆州(偷袭关羽)。
虽然在蜀、魏控制区,都说是孙权偷袭关羽,但在孙权看来,这就是武力夺取。
该阶段最终结果是,孙权占领了荆州大部分领土(不包括南阳、襄阳,和江夏郡北部,这些地区一直在曹魏手中)。
第八阶段:夷陵之战和战后。
因为刘备夷陵大伤,他再也没有收复荆州的可能,而且还羞愤而死,再加上曹丕三路伐吴,孙权不想两头作战,就派人与诸葛亮复盟,三国鼎足之势形成。
所以,荆州地区的归属在孙权看来,从来都是清清楚楚,没有任何糊涂账。
他孙权只不过是拿回自己应得的,借出去的东西。
虽然刘备借荆州只借了南郡,不是荆州全部地区,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但这是在孙权默许下的举动。严格来说,这些地方都是东吴的战利品,只不过暂时借给无家可归的刘备容身而已。
而且,南郡的出让也令东吴失去了西进夺取益州的机会(南郡可通往益州),这些损失都是需要补偿的!
在孙权看来,从建安十四年攻克南郡,到建安二十四年吕蒙白衣渡江,本来已经到手的荆州,却让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刘备)白白使用了十年,才兜这么个大圈重新夺过来,是血亏无比的。
更别提还搭上了个妹妹。
每每想到这,孙权都气得牙疼,借荆州本来就是同情弱小友方的善举,最后却成了非常严重的战略失误,所谓的“多操之敌”结果变成了“多己之敌”,不但白白浪费了赤壁之战后十年的大好发展机会,还落下了个“小人”的骂名。
所以,从彻底夺回荆州那一刻起,孙权就带上了无情面具。
只要有利益,他什么都敢干!
至于会不会成功,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也是目前正困扰他的问题。
蜀国和魏国在陇右开战了,但孙权却忽然发现,自己似乎无处下手。
助蜀攻魏?似乎有点傻。
由于吴国优势在水军而不在陆军,所以最好的攻击对象其实是蜀国,然后全据长江天堑,与魏国划江而治,共分天下。
但蜀国篱笆扎得很紧。
急切间,东吴竟然无处下嘴。
孙权紧锁眉头,在皇宫里踱来踱去。
……
与此同时,武都郡,西县。
马谡一边整顿兵马筹备出征事宜,一边思考陇右战局。
陇右这块地方,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春秋以来,就有“得陇右者得天下”的美誉。
狭义上的“陇右”,指的是陇山以西(右)的南安、天水、陇西、安定、广魏五郡,这片区域位于黄河东岸和其最大支流渭水的上游,西边是黄河,东边是渭水,南边是西汉水,东倚秦岭,西连关中平原,丘壑纵横,水道密布,沃土千里。
广义上的“陇右”,还包括了凉州乃至西羌人居住的青海高原等河西地区。这片区域不但水草丰盛,盛产骏马,更是民风彪悍,男子个个英勇善战。
“烈士武臣,多出陇凉”便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的真实写照。
先秦是最早将陇西郡纳入有效统治的朝代,秦献公西征狄戎后,将这一地区置于秦国统属。到了战国末年,秦昭襄王在陇右始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从此陇西郡的边界得以明确。
后来,西汉陆续在西北地区开疆扩土,整个陇右地区也逐渐被西汉纳入掌控,随着州郡二级行政制服的确立,陇右地区便划归了雍凉二州。
后来因凉州多生叛乱,曹丕只得把凉州单独设州以便实行有效统治。而在民族构成上陇右地区则以汉、羌、戎部落“混居”为主。所以这样的半农半牧地区可以为军队提供大量的粮草与战马。
魏国第一任雍州刺史是张既,张既早年曾经跟随曹操击破过马超,在任上政绩斐然。
曹丕继位后,凉州的武威、酒泉、西平等郡发生了叛乱,曹丕便将张既改封为凉州刺史,命后者前去平叛。原雍州刺史一职改由郭淮接替。张既到任凉州后,迅速平定了叛乱。随后整顿当地内政,教化羌氐,改善羌人和汉人的关系,并设立了烽火台、城塞等军事设施。至此,魏国才算是在凉州实行了有效统治。
由于雍凉二州羌胡多而汉人少,因此魏国驻扎在此的军队也很少,兵力主要集中了邺城、洛阳、合肥等地。所以到了蜀汉第一次北伐前夕,诸葛亮对于夺得陇右地区有着很大的自信。
那一次北伐,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蜀汉这边,最终还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