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卧龙冢虎终有一战(第3/3页)

十六万对十五万。

可以预见,如果没有妙计辅助的话,这将会是一场惨烈的、两败俱伤的、绞肉机式的战争。

马谡想了想说:“丞相,谡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丞相从武威挥师东进,我自西县统五万兵马出子午谷道径取长安,到那时,司马懿若不退兵自救,则无家可归矣;若退兵,丞相可不费吹灰之力取下陇右。”

“中策,丞相从武威挥师东进,我自西县出陈仓道,截断七百里陇山道,将司马懿堵在陇西,成瓮中捉鳖之势,此计一出,司马懿纵然不死,十五万魏军亦将灰飞烟灭。”

“下策,丞相从武威挥师东进,我自西县发兵北上,合攻陇右五郡。此计若成,只能将司马懿赶出陇右。”

闻言,诸葛亮沉吟不下。

上策轻便,优点是省时省力,缺点是会把魏国主力部队放走。

因为是攻敌之必救,所以只要马谡的兵马出现在长安周边地区,驻守在陇右的司马懿必然会退兵回救。

如果交给别的将领去防守马谡,一旦挡不住,那后果就不止是丢失关中这么简单了。

司马懿一旦退兵,那么诸葛亮在陇右地区就拥有了骑兵优势和地理优势。

因为陇凉地势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从西县往天水去是由南往北仰攻,而从武威往天水从西往东俯攻。

前次北伐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诸葛亮统率着十万步兵仰攻祁山,急切难克,最终功败垂成。

中策稳准狠,优点是可以将魏军(司马懿)围起来打,缺点是费时费力,且一旦将司马懿堵在陇右地区,双方必然面临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级别的惨烈战。

下策稳妥,优点是徐徐推进,蚕而食之,缺点是耗时过长,双方容易陷入僵持战和拉锯战。

这无疑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战事一旦僵持下来,那就是在给孙权递刀子,他可以任选一个宰之。

考虑到前面五次北伐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直到第六次北伐时,马谡从羌地出其不意才攻下凉州,这一次诸葛亮盘衡良久,最终选了上策。

其实这三个计策并不是什么惊天妙计,但这三个计策只有马谡才能施展。

别的将领如魏延、姜维等,在现在这个阶段(魏国已经把守住汉中通往关中所有出口),是很难把兵马运送出去的。

但是马谡可以。

马谡可以用他在战场上闯下的赫赫威名,让士兵们跟着他翻山越岭走小路偷渡。

因为他是常胜将军,不论下怎样的命令,士兵们都会生出“听将军话,我们就能赢”的信念。

当士兵对主将抱走充足信任的时候,这支军队就有了魂。

其实诸葛亮也可以这么做,但诸葛亮不喜弄险。

确定了策略后,马谡和诸葛亮拜别,推门离开,自去点将赶赴西县。

送走马谡之后,诸葛亮坐回到木案前,抚平锦绢,轻握毛笔,继续写道:“选择合理的战机,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战斗结束迅速撤退……”

写到此处,忽然心有所感,诸葛亮停住手,整个人陷入了一种空明的状态。

一幅幅战场厮杀的画面在他眼前推演开来。

魏,太和六年,七月,清晨。

此时虽然还是夏天,但初秋的凉风早早地就在中原之地吹拂了起来,位于黄河南岸的洛阳城,笼罩在一片清爽的水雾霭汽之中。

洛阳北宫,曹叡手执锦绢,正在案前来回踱步。

他身旁的案台上,堆满了各地呈上来政务奏折,文书典籍,这些东西堆起高高一摞,因为摆的不整齐而看上去摇摇欲坠。

但曹叡根本没时间理会这个。

边境急报:蜀汉丞相诸葛亮忽然对陇右地区发动了攻击,与此同时,蜀汉征西将军马谡将统兵五万出子午谷,直奔长安。

蜀军此次出兵规模之大,堪称历次北伐之最。

足足有五万骑兵和十万步兵。

蜀、魏雍凉地区攻防战,在消停了三个多月后,再次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