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刘基的终幕(第3/5页)

“起来吧,赐坐。”

朱元璋仅仅只是看着他,就想到为此和自己闹别扭的妻儿,怨气不断上浮,只觉得刘基长的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简直不像个人,和自己不是一个物种,迁怒得理直气壮。

但考虑到朱标在旁监督,他也只好掩盖住情绪,和蔼道:“你打算何时回乡?”

黄禧拿来了一只凳子,刘基坐在边缘的一小部分上,双手放在膝侧,恭敬道:“回陛下,臣明日就走。”

“你倒是着急。”朱元璋意味不明地说了一句,“咱准备好了赏赐的金银绸缎,会跟你一起回去,也好让父老乡亲羡慕羡慕,荣归故里怎么能锦衣夜行?”

“臣谢过陛下。”刘基道,“能够在朝为官,臣已感激涕零,陛下如此厚爱,臣更无以为报……”

“好了,你就不用说这些客套话了。”朱元璋道,“咱叫你来,除了最后想见你一面,还想问你一件事,听听你的意见,也算你最后给朝廷效力。”

这就是朱元璋,他讨厌一个人,排斥一个人,甚至想杀害这个人,并不妨碍他从这个人身上学习,而且他向来懂得逼迫别人吐露知识,才不管他们的关系如何,结果如何。

刘基苦笑道:“陛下请问。”

“你觉得谁来当咱的下一个丞相合适?”

朱标终于放下手里的东西,看了过来。

殿内陷入一阵窒息般的寂静。

立刻的,黄禧动了,随着他走向殿外,其他侍立的宫人也低下头,依次跟着出去,迅速而果断的行动过后,最后留下的是吱呀一声门响。

外面透进来的阳光再次被隔断,空中白色的细小灰尘缓缓漂浮着,渐渐散入黑暗。

如果不看身份和场地,这会是多么惬意的午后。

“怎么不说话?你讲你的,这里除了咱和太子,没有第四个人,无论你说了什么,咱都不降罪。”

朱元璋在御座上换了一个姿势,靠在椅背上,双手拢到袖里,先是看了一眼朱标,而后有点无趣而随意地盯着刘基。

“……臣以为,还是如今的丞相好。”刘基皱着眉开口,“丞相是勋旧,辅佐陛下多年,门生故吏众多,正可以调和诸将,燮理阴阳,丞相之位犹如栋梁,木材不可过细,细则无法担当重任,还是要选用适合的人才。”

“他老了。”朱元璋道,“之前又有病,作为皇帝,咱总要提前考虑。”

他话锋一转:“你觉得杨宪怎么样?他能不能当宰相?”

刘基毫不犹豫:“杨宪有才无器,好焦躁行事,遇事冲动,事后虽能悔过,反思错处。但常常弥补不及,事已晚矣,做一个副相便是极限了,恐怕没有多余的本事。”

“汪广洋呢?”

“他还不如杨宪。”刘基的话里带上个人情绪的鄙夷。

“胡惟庸如何?”

“胡惟庸气量狭小,锱铢必较,一旦为相,也许会有一时的荣华富贵,事后便会墙倒众人推。”

三言两语,刘基把朝中众臣批驳了个遍,似乎谁也没资格坐上宰相的那个位置,偏偏和他关系近的,和他关系远的,都一视同仁,没说好话。

朱元璋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逐渐变得严肃起来:“既然他们都不行,看来丞相只有你来当了,怎么,要不咱把旨意收回来吧。”

“臣不耐繁琐,不能容恶,也不配做宰相。”

刘基这次更没有迟疑:“天下的英才年年代代层出不尽,总有比臣等更好的人会到陛下面前,只要诚心求贤,总能找到。陛下问臣这个问题,臣无人举荐,但臣可以对自己的话负责,他们与我,都必然不能胜任。”

朱元璋望着刘基不再开口,殿内再次陷入寂静之中,只有朱标翻页的声音有规律地响着。

其实仅凭着多年的君臣默契,刘基的想法就已正中朱元璋心坎,如果他有欣赏的人才,凭他的乾纲独断,早就为其铺路,捧其上位了,哪里还需要纠结犹疑,询问别人的看法呢?

眼见气氛又要僵持,朱标站了起来:“父皇,儿臣送刘先生出去吧。”

朱元璋有心阻止,碍于之前所提到的原因,还是随他去了。

殿外又飘起了雪。朱标和刘基走在路上,远远地看到一些走动的人影,那是宫人们在清理积雪,维护殿宇。

见到朱标的身影,宫人们纷纷停下,跪了一地,等待他走过去。

“殿下送臣出去,是不是有什么要问?”

刘基跟在朱标身后,首先开了口。

朱标本想说没有,只是单纯地送送他,话到嘴边却变了:“先生回乡以后,有什么打算?就此醉情于山水之间吗?”

“臣想等安定下来以后,去那些没有去过的地方看一看。”

朱标看了他一眼:“就像师父一样结伴周游么?也不失为放松的好主意。天下虽初定,各地并不安稳,但其中的风物人情,山川地理,还是很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