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淮西(第2/3页)

道同没有感到半点愉快,反而道:“百姓偷偷送粮,说明罗家的罪行已人尽皆知,激起民愤。他们虽想反抗,却不敢做些什么,只能期待我们抗住,我若真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官,怎么会让他们落到这种地步!”

卢近爱没说什么激励的话,坐下后道:“自奏疏递上去也有一段时间了。”

“是啊。”道同站起来给灯添油,“我算过了,天亮后是第八日。”

“我走的是镇妖处的路子,传信的办法虽还没有普及,但比寻常递送要快起码五日,应该已经到京。”

“一开始罗家和永嘉侯还派人来闹,最近几日却不来了,会不会有什么变故?”

不知怎么的,道同心中隐隐不安。

“应该不会。”卢近爱道,“番禺偏僻,就算是我,找到这里初建的镇妖处也花了一番功夫。那处里的桃花妖更是单纯,只知道结桃子,其他人若是去问,问不出什么。”

“嗯。”道同面色沉重,“那么我们只能等了。”

突然噗的一声,刚添过油的灯竟然灭了,室内空余一缕青烟。

应天府,紫禁城,六科廊中。

“丞相。”

李善长应了一声,捋着下巴处的胡子,没把目光瞥出去分毫。

“丞相。”杨高孟又唤了一声。

“啊。”李善长抬起头来,放下手中文书,看见来人是个太监,心里起疑,认不出他来,但因着他特殊的身份,不好得罪,温声道,“公公有何事?”

“在下杨高孟,是个传旨太监,前不久刚从广东回来。”

房中铺着凉席,正中放着好几个冰盆,氤氲散发凉气,外面蝉鸣聒噪,光线灼热,里面却凉爽如春日,只有李善长一人独坐理事,杨高孟在他出声后,扭身关了屋门,介绍自己的姓名来历。

等把朱亮祖的事情交代清楚了,杨高孟掏出一张银票,恭敬送上:“这是侯爷孝敬您的,他说自己没什么别的要求,也不劳您老人家操心,只请您注意着那道同有无奏疏盛上,将其销毁或是滞后便好。”

尽管杨高孟刻意把朱亮祖欺压百姓、结交富户的事情隐去了七八分,又着重说了道同如何藐视皇权,不懂尊卑,李善长还是立刻听出了不对,并猜测出真相。

他几乎是自朱元璋起家时就跟着的老臣了,一路见着江山被打下来,那些武将一个个是什么性格,什么货色,李善长比旁人清楚得多。

他们的功劳虽大,品性大多不行,话又说回来,每天喊打喊杀,手里头那样多的人命,见惯了血,砍惯了头,有几个能守住小心敬畏,多的是做起事来没轻没重,不知收敛,随心所欲的混账。

“丞相?”杨高孟陪着笑脸,把拿着银票的手又向前送了送。

李善长露出思索的样子:“这很不好办,陛下的脾气你我是知道的。”

“道同是个芝麻官,陛下何等身份,怎会注意到他呢。”杨高孟道,“不瞒您说,昨日陛下刚批了奏书,给那道同赐死,已另有太监拿着圣旨出城了。”

“朱亮祖也上书了?”李善长惊讶道。

“是,托我给带回来的。”

李善长终于正眼打量杨高孟,朱亮祖的人虽坏,凭他的脑袋,还想不出倒打一耙的奸计,这位杨公公一去传旨,怎么正好便能取回奏书呢,又怎么正好掺合此事?

这句话说完,室内又陷入静默,杨高孟低着头,没有半分不耐,似乎可以等李善长思考一辈子的利弊而并不着急。

“……”李善长把目光移到银票上。

他不缺钱。

丞相怎么会缺钱,李善长手中“干净”的地、铺子、庄子多如牛毛。

可是身为淮西党的领头人,他背后的支持者十有八九是勋贵,勋贵们抱成一团,这一团中就有朱亮祖,如果不帮这个忙,无疑是背叛了屁股下的位置,自己造自己的反,毁自己的根基,说出去闲言风语,令麾下的人诟病。

“你把这个拿回去烧了。”

杨高孟猛地抬头:“丞相,您可以先替我们保管着这张票子。”

李善长被“我们”和“保管”逗笑了,心想这太监还真是个妙人,摆摆手道:“你回去吧,不要和别人说来见过我,此事我会斟酌处理的。”

杨高孟踌躇一会儿,还想再说点好听的话,求得李善长肯定的态度,但他说完那句话,便重新看起文书,提起毛笔,摆明了是拒绝再谈,也就只好离去。

等门再度合上,李善长的表情变了,他从一旁高高摞着的文书里精准抽出一份,摊开来放在桌上。

窗外阳光穿过密密树叶,投下斑点。

随着风动,最明亮的那一块光斑在奏疏上晃来晃去,轻轻扫着一行字。

广州府番禺县知县臣道同谨奏……

“唉。”李善长叹了口气,“官啊,官哪里是那么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