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第3/4页)

还好。

赵长璟这次带来的人马不少,他们又及时控制了开封府原本的守备军。

这些守备军也都是听命办事,没什么话语权,在知道宋吉卿和储晖相继出事,赵长璟把控了整个开封后,哪还敢有别的心思?一个个恨不得将功补过,都不需要人吩咐,就提着家伙去救火了。

开封府的火到底是救了下来。

各家各户的损失,赵长璟也都派人去统计了下来,这次对他们而言是无妄之灾,之后修补,自然是由公中支出。

值得一提的是,拿着何丞锡找到的账本,赵长璟不仅把名单上面在开封府的涉事人员全部抓捕归案,还从宋家一位姨娘的口中知道了宋吉卿放钱的地方,谁能想到一个开封府的布政司从政几年竟敛了几千万两?这还不算他这些年为宗炎笼络官员花出去的钱。

当初燕仕林贪墨案找不到的那笔钱也在其中。

除了宋吉卿之外的大部分官员也全部吐露了这些年他们跟宁王的合作。

这其中许多人都没有跟宁王直接接触过,大多都是通过宋吉卿为宁王办事,只有储晖不同。储晖是河南按察司,正正经经的三品大官,管着河南道的兵备,这次开封府的守备军就是听他吩咐,他知道大势已去,自然不敢有丝毫隐瞒……

天光渐渐露了白。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昨日火烧得太旺,今天倒有下雨的征兆。

天气阴沉沉的,空气很闷,让人踹不过来气,忙活了一整夜的曹书等人个个都疲惫不堪,回到官衙,知道赵长璟还没回去,曹书与其余人说了一声拖着千斤重的两条腿走了进去,在看到还秉烛拟信的赵长璟,他皱了皱眉,哑着嗓子问人,“您这是一晚上没睡?”

赵长璟看他一眼,嗯声之后继续低头书写,嘴里随口一句,“外面有粥和包子,饿了就去吃点。”

是饿,也累。

但更加不想动弹。

四下无人,曹书索性没形象的直接找了把椅子靠着,坐完又嫌不舒服,直接往地上一坐,他仰着头闭着眼睛休息一会才开口,“我听说那个疯子走前跟你说游戏还没结束?他还想做什么?难不成他以为陛下这次还会像上次那样放过他?”

他是为数不多知道多年前那桩旧事的人。

永天二十年,先帝病重,临死前,这位晚年昏庸的男人忽然重新变得清醒过来。

那个时候,宫里只有两位皇子,一个就是当今天子,那时的睿王,一个就是宁王,他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按理说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都应该择睿王为储君。

可偏偏孝贤太后,也就是当时的皇后十分偏爱这个与自己长得很像的小儿子,对睿王,倒也不能说不好,只是不够那么看重。

这也跟一桩往事有关。

孝贤太后生得妖媚,出身也不算太好,虽然先帝早年力排众议立她为后,但慈惠太后不满自己这个儿媳,所以睿王一出生就被接到了慈惠太后宫中,一直都是由慈惠太后抚养着长大。

而宁王则由孝贤太后亲自抚养长大。

虽然都是亲生儿子,但一个是自己亲自养大的,一个则是由别人抚养长大,感情自然不一样。

不过到底是自己的儿子,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何况宁王和睿王两兄弟的感情很深厚。

直到永天十九年──

宁王在围猎的时候从马上摔下,一切都改变了。

有人检查出来宁王的马被人动了手脚,一来二去,居然有人把罪证指向睿王,那个时候慈惠太后已经病重,不能理事,先帝又沉迷问道,整日浑浑噩噩,于是前朝后宫都成了孝贤太后的天下,她下了懿旨把睿王囚禁于王府之中,凡是替睿王求情说话的全都被打杀了。

甚至还逼迫人改写了“身有残不准登基”的律条。

主子就是那一年游学归来的。

他联合其余士大夫和当时朝中的清流一面力抗孝贤太后,一面找到先帝,重新扶持先帝把控朝政,先帝也不负他们所望,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恢复到了从前的清明,他没有听从孝贤太后的意见选择宁王为储君,而是立睿王为储君,为了以防孝贤太后再生事,甚至亲自处死了孝贤太后,这个年少时他深爱的女人。

那个时候的先帝就像是回光返照在办完所有的事情后卸下了最后一口气,在孝贤太后死后,他也跟着重病不起。

所有人都以为这事到这就应该结束了,就连主子也是这样以为的,谁也没想到那会年仅十四岁的宁王居然会谋逆,就在先帝驾崩的前一晚,他带了孝贤太后留给他的一支精兵逼进皇宫。

因为谁也没对他设防过。

竟就那么让他轻易地换了宫里的禁军。

如果不是主子发觉不对,联合江大将军闯进皇宫,及时控制住宁王……恐怕还真会让宁王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