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京城

十二、

清晨, 榆树胡同,县君府。

深秋凉风中,陈小六打着呵欠从门房小屋里出来, 走到宅子大门前,抓住门栓用力将往后一拉。

家里的相公每天这个时候,就要出门去顺天府学读书。

果不其然,他刚拿着扫帚将门口的落叶扫了扫, 一道高大挺拔的身影, 就背着手自中堂里不疾不徐地走了出来。

陈小六立刻肃了脸色,恭敬问候道:“相公早安, 路上慢行。”

顾思远神色不变, 淡淡应了一句:“早安。”

看人走远后, 陈小六脸上立刻恢复笑眯眯,顾相公虽然看着冷淡怕人的很,但是却意外地好说话呢, 每日跟他打招呼, 他都会回一句。

顾思远不知道这小门房的奇怪心思,稳步走出了胡同口,在左手边的早餐摊子买了一份灌汤包,拎着穿过东林大街, 向不远处的府学胡同走去。

顺天府学便坐落在其中, 胡同也是因此而得名。

自六月时候通过王家的关系, 将玉米呈上去后, 谢长月便得到了封赏。

之后,他们一家人又在黄杨村多留了几个月。

顾思远一心准备八月份将要到来的院试, 谢长月则在地里指导户部的人如何种植第二季的玉米,毕竟之后向全国推广还要靠官方。

时间倏忽而过, 到了八月底,院试结束,成绩发案,顾思远毫无意外连中小三元,这个时候,他也终于顺着顾氏族人的意,办了一场勉强算盛大的酒席。

又到九月中旬,地里的第二季玉米开始收获,谢长月暂时卸下了担子。

这时候,他们一家人便开始商量着搬家了。

顾思远获得秀才功名后,安平书院已经教不了他,他必须得去更繁盛、更高层级的书院,位于京城的顺天府学自然是最佳去处。

刚好,之前圣上封赏谢长月时,赐下的县君府离府学所在不远,一家人便欢欢喜喜地决定搬过去。

去京城之前,怕被人说不孝,顾二和顾思远还特地去大房问了问老爷子和老太太,两老人自然是很想跟着一起去京城的,但顾大伯不同意。

之前分家的时候,说好了大房养老,如果两老人跟着二房走了,那岂不是说他们大房不孝、照顾不好老人,他儿子还要考科举呢,名声还要不要了……

对此结果,顾思远早有预料。

平日里,他大伯看着是同他阿父一般寡言的人,但心思和面子功夫却比他阿父重多了,在这个出嫁从夫的时代,之前李香桃能在顾家那么跳,时不时挤压、欺负他们二房,若说没有顾大伯的默许甚至怂恿,那是不可能的。

就这样,十日前,初三那天,一家四口人从黄杨村搬到了京城县君府里。

住进来之后,先花了几天时间收拾和熟悉,然后,顾思远便按照原定计划去了顺天府学报道。

如今,是他第四天上课。

这般想着,已经走到了一座气派宅邸前,大门蓝色牌匾上“府学”两个大字,直直映入眼帘。

顾思远跨过大门,向着自己所在的甲班走去。

他住处离此近,出门也早,走进课室时,里面还空无一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先将灌汤包吃了。

待吃完擦嘴的时候,课室里终于陆陆续续进来几人,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也有须发皆长的中年,顾思远与他们对揖问好。

俗话说:五十少进士。意思就是,五十岁能中进士,那都算年轻的。

而他们甲班里,汇集了整个顺天府综合素质最高的秀才们,自然不乏到中年才考中者。

别看时人常说穷秀才、穷秀才,好似很瞧不起的样子,那完全是说话人的身份不同。

就拿他们今年通州的院试来说,两年一届,一届只取中五十人,放到现代那就是市前二十多名,分配到各大中学,那都是全校第一、第二的牛逼人物。

又过了一会,课室里微微热闹起来,大家基本都到齐了。

王旭一脸困顿地看着精神奕奕的顾思远,不由升起几分嫉妒:“你每日早间,半点都不觉困的吗?”

依王旭的家世,本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不过听说顾思远来了府学,便也颠颠地跟过来了。

顾思远自然承他的情,难得有了些开玩笑的心思。

“因为有所期待,马上夫子又要拿我的策论,当做示例为你们讲解,然后满堂夸赞,一想到此处,哪还有半点困顿?”

“……”王旭。

我不是人,但你是真的狗。

顾思远还继续解释道:“你可以回去问问王尚书,若是某日皇上要表彰他,他那天上早朝肯定也醒得比平时早。”

王旭眨了眨眼,反应过来:“所以,你的意思就是,差生才困呗?”

顾思远沉默。

王旭觉得自己确实清醒了,被气得。

不过,他的脾气就是一阵风一阵雨,到了傍晚放课时,早就又恢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