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第3/4页)

为了攒够这些罐头,又耽搁了好几天,估计家里那两个小的收到包裹时,得是春节以后了。

邮寄了包裹,又汇了五十块钱,宋恂才匆忙赶去上班。

他已经将建筑营造厂与县制衣厂的项目彻底交给了刘二喜,当起了甩手掌柜。

只要能做好第一个项目,以后的很多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另外,给女知青安排工作的事情也不用着急,春节之后再办也不迟。

于是,来到工业办半个月后,宋恂难得地清闲了下来。

不但在办公室里看了一上午的文件和报纸,还跟着大家一起讨论起了过节福利的问题。

“行政办公室那边怎么还没动静?往年过了小年就该发过节福利了,今年是怎么回事?”朱巧珍搓着手呵气,“我哥嫂的厂里早就已经发了,我家里人都等着看咱们大院能发什么呢。”

秦川抖开一份报纸说:“有什么可看的,肯定还是老三样,冻鱼,苹果,梨。”

“哎,我当初高中毕业的时候,还不如去工厂上班呢。”朱巧珍叹道,“哪个厂的福利都比咱们好!你看人家产值不怎么样吧,但是小金库都挺肥的,给工人发福利从来不含糊。”

这年头,在企业工作比在机关单位的福利好,尤其是在基层单位,对比更是明显。

郑孝娘笑道:“今年可不是老三样了,听说会发糕点,估计是糕点厂那边还没交货呢。一会儿我要跟安全组的小韩一起去糕点厂检查安全生产,可以顺便帮大家问问。”

宋恂放下报纸问:“你们检查安全生产是每个厂都去,还是抽查的?”

“每个厂都去。”郑孝娘摇头叹道,“咱们公社原本也没几个像样的工厂,有啥可抽查的。一天跑两个厂,过年前就全跑完了。”

“那我跟你们一起去看看吧。”宋恂起身就要出门。

他来了工业办这么久,一直在忙建筑营造厂的建厂事宜,其他单位的问题鲜少关注。

早就想找个机会去各厂调研了。

荣盛糕点厂虽然是全公社产值最高的工厂,但人家的占地面积并不大,厂区里只有五六座小平房。

平房的烟囱上飘着青烟,还没走进大门,便能闻到一股糕点刚出炉时的浓郁香气。

郑孝娘用力嗅了嗅鼻子,陶醉道:“肯定是枣泥酥出炉了!光是闻味儿我就能认出它来。”

记起项小羽说过的关于荣盛糕点厂的问题,宋恂问:“你们都是从小吃荣盛糕点长大的吧?”

“那可不,小时候除了逢年过节,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吃到一口江米条。”安全组的韩东回忆道,“荣盛糕点一直是个稀罕货,现在就更不好买了,公社没有货,得跑去县里买。”

“他们厂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在公社出货?”

对于这一点,宋恂一直比较疑惑,公社的集体企业,不将糕点卖给社员,这是什么操作?

“呵呵,等你见到他们厂长就知道了。人家洪厂长可是个厉害人!”韩东佩服道,“原来荣盛糕点厂的糕点虽然在县里出名,但是产值并不是咱们公社最高的,自打换了洪厂长上位,那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一个样。”

郑孝娘却不怎么买洪厂长的账,“老洪就是看准了城里人有钱,专门将糕点卖给城里人,干脆放弃了在农村的市场。”

他示意宋恂看门口值班室的位置,介绍道:“糕点厂原本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那个值班室和旁边的几个屋子是糕点厂对外营业的店铺,厂里刚出炉的糕点直接就能拿到店铺里售卖。那会儿的糕点口感好,种类也丰富,一点不比大城市的差。有一款核桃酥还在县里得过一个什么奖,上过报纸呢。”

“洪厂长来了以后,将店铺撤了,专注搞生产。而且只大量生产保质期长易储存的种类,比如散装饼干,三刀,江米条之类的,长期给市里的商店和供销社供货。反正都是一些非常常见的种类,随便哪个糕点厂都能生产。以前卖得特别好的酥皮糕点已经很少见了,只偶尔给县百货商店供货。”

宋恂略点头,表示了解。

这个洪厂长用的是以量取胜的策略,这些便宜又大众的糕点制作方式简单,成本又低,有它自己的市场。

比起需要精工细作的酥皮点心,大众糕点省时省力许多,还不用担心储存运输过程中的磕碰损耗问题。

闻着从厂里飘出来的香气,宋恂笑道:“看来刚出炉的这锅枣泥酥就是咱们的过年福利了。”

“哈哈,八成是了。”郑孝娘语气中隐约带着点嘲讽,“老洪可舍不得在年前这么紧要的关头,费时费力地生产酥皮糕点。”

三人进厂后,是由一位姓何的生产副厂长出面接待的。

“宋组长,我们洪厂长去县里跑业务了,有什么事你们直接跟我说就行。”何副厂长对着宋恂尴尬地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