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舌尖杀疯,华唯来人(第4/6页)

超了第一期一半。

《舌尖》第二期,一开始,就是大场面调度下的陕北高原的麦田,让人震撼。

然后是黄馍、烤馕、米粉、肉夹馍……

观众们看的那叫一个开心。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的点需要说明,那就是在原版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期,里面在介绍陕西美食的时候涌到了黑撒的一首叫《陕西美食》的一首歌。

这个世界没有这首歌,因为方澈还没来得及抄,所以他用《西安人的歌》里面的“西安人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馍”给替代了。

所以如果你看小说的话,里面的主角抄了《舌尖》,但是没提这个Bug,那大概是作者压根没仔细看。

反观视频,一个小小地歌曲的替代,让观众们会心地一笑。

谁都知道,这是方澈的歌,用到这里,还挺应景。

“哈哈哈,方澈倒是不亏待自己,还给自己打歌呢。”

陕西人看到视频里的各种面食,油然而生一种骄傲:“咱陕西,好吃的多着倪!”

山西人不愿意了:“我大山西就这么没有牌面?”

如果你仔细看过舌尖,就会发现,舌尖第一集的内容,其实是出奇出新,大山里的松茸、大东北的捕鱼,池塘里的挖藕人。

这些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都是新奇的。

这些内容放在第一集,为的就是吸引人。

但是从第二集开始,就不再是这样了。

这里面介绍的主食,有米、有面、有粉,涉及到各个区域,一下子就能让全国各地的观众有代入感。

有人看到里面的黄馍馍顿时就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然后指着电视跟自己女朋友说:“我小的时候,可爱吃这个了,可甜。”

这个甜,是香甜的甜,混着记忆中儿时的童年。

女朋友跟着流口水:“看着就好吃。”

《舌尖》里的人文关怀,在第二集开始爆发。

如果你仔细观看,你就会发现,舌尖第二集里面的主食,基本上都是老人在做!

尤其是在第二集的第40分钟,讲述做年糕的情节。

老两口守着老家,为孩子们做年糕。

“孩子们都长大了,家里做年糕的次数越来越少……”

视频里的年糕,混合着艾草的香气,让人看着食欲大增。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段看来却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画面里,一家人终于吃上了老人做的年糕,外孙女宁宁露出了开心的微笑。

画外音传来:“等宁宁长大,或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是这种柔韧劲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或许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这段话其实很有内涵。

华夏的发展是快速的,但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空心化的情况也在出现。

孩子们都外出打拼了。

老人们守着旧时的屋檐、守着过往的习俗,盼的就是孩子们能回来一趟。

岁岁年年,都是如此。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回忆。

当你上大学,或者是工作,在外面打拼了许久。

吃遍了外面的美食,有一天回到家中,奶奶拿出一块你早就不爱吃的桃酥,宝贝似的拿到你面前:“吃啊,我给你留的,你小的时候最爱吃这个……”

那一刻,有些恍惚吧?

老人们固守着过去的记忆,记着你小的时候爱吃的一切。

或许是也曾经想过,希望能回到你小的时候,天天黏在他身边的时光吧。

……

京城,一个小小地出租屋里。

电脑前,有人看着视频里打年糕的老人,不由得响起了自己儿时。

那时候自己也是天天缠着奶奶给自己做这个吃。

但是现在……

好几年没回家了,因为生活的压力太大。

“哎……”这人眼眶湿润了起来。

这才是舌尖的魅力。

绝不仅仅是一个高清摄像机能够概括的,也不仅仅是描述了美食的精彩。

如果是那样,舌尖没资格获得那么高的评价。

舌尖的本意是通过美食,通过食物,唤起人们的乡愁,唤起人们对家的记忆。

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月无情人有情。

每个人舌尖上都有一个家,家中都有一种深深的牵挂。

终于,第二集结束了。

第二集看完之后,大家还是馋,还是饿。

还是会点外卖。

但是这一次,吃的是自己儿时的记忆。

有人看完之后,抽了抽鼻子。

然后登上豆瓣网,修改了自己对《舌尖》的评分。

原本这人给的分数是8分。

现在他给了十分。

“很好的一部片子,最难忘的味道是小时候的味道,最深的思念叫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