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告别(第2/3页)

退休后的二十多年里,二老主要的心血都放在了著书立说与翻译专业书籍上,他们笔耕不辍,合作了一本学术著作,翻译了若干书稿。

父亲最后一本翻译书稿还剩下有五分之一的内容,这些都是非常专业的内容,远夏和郁行一都无能为力,所以只能将书稿送到父亲指定的中科院研究员手里,让他帮忙继续完成后面的文稿。

至于父亲的收藏,以书为主,这些书整理出来,他们基本都用不上,因为父母研究的领域对他们来说太过陌生,姐弟商量过后,决定捐赠给父亲的母校南京大学。

收藏中还有一些书画作品,没有多少名家的,主要是一些同学朋友同事们的怡情之作,纪念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郁知文只留了一两张,大部分都给了郁行一和远夏,她认为放他们那儿比自己保存会更好。

老两口一生拿到了不少荣誉,有许多荣誉证书和好几枚奖章,这些证书和奖章分别给了木拉提、索娜尔和文博,留给三个孩子做纪念,也让他们知道,(外)祖父母曾经是多么伟大的人。

组织上分给二老的老公寓,也按照父亲的遗愿,归还给了组织,给年轻的研究员们做宿舍。

郁行一给父母买的那套房子,由郁知文夫妇居住。

处理好北京的一切,他们才回到越城。

文博收到爷爷留给他的证书和奖章,默默垂泪了好久。

12月份,行远收到通知,去北京参加中国工业大奖颁奖仪式。远夏已经得知了最终结果,获得了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不是真正的工业大奖。

倪宽代行远出席颁奖仪式,领取了这个表彰奖。

今年行业回暖,行远的营业额终于止住了下滑的趋势,实现了正增长,涨幅比上一年增加了3.5%,总营业额达到了448亿人民币。

其中海外营业额为203亿人民币,比上年增加了10.6%。

国内的营业额也比上年略有上涨,总算不再缩减。

虽然让大家能够略松一口气,但公司也并不轻松,因为收支几乎持平,利润极薄,完全没有余力再干点别的。员工们的福利也没法改善,年终奖比上一年也没多多少。

远夏在年终尾牙宴上致辞,给大家鼓劲,再支撑一年,就能见到曙光了。

员工们都认为远夏是在安慰大家,给大家打气,因为去年他就说过差不多的话。

不过不管怎么样,今年总算是比去年成绩好点儿,公司也不裁员,日子也还是过得下去。

今年过年,远夏和郁行一还是去北京过年的,这是父亲去世的头一年,按照越城当地习俗,年三十是要去坟前祭扫的,引他回家过年。

年后开工,行远销售部的员工发现果然如远夏说的那样,订单比上一年有了明显的增加,而且很多都是老客户换新机,看来行业最低点已经过去,即将迎来新的波峰。

公司上下都开始忙碌起来,业务部、车间,甚至包括研发部受到了振奋。

第一季度比上年同比增长了14%,并且这个增幅还在增加中。

广交会结束之后,第三届越城国际工程机械展如期举行,这次的参展商达到了1500多家,采购商也比上年增加5万人次,成交额超过了300亿人民币,光行远在展会上的成交额就超过了40亿。

崔平生别提多欣慰了,越城工程机械展越办越成功,他这个创始人当然要高兴。

行远上半年的营业额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的30%,涨势喜人。

公司上下都知道,这是行业行情正在快速复苏,再也不用担心缺钱了。

公司也加大了盾构机的研发力度,大量拨款,增加研发人员,争取明年能够让产品落地。

此外公司其他款产品都在注重智能开发,争取早日实现全线产品数字化。

今年夏天对冬至来说有点煎熬,六月上旬,高考就结束了。没等成绩出来,就赶紧跑到越城来了,他怕见到父母充满忧虑的眼神。

大伯和大姑都特别开明,他们觉得读什么大学都可以,学校不是一切,学力才是。

冬至在越城待了半个月,独自去周边城市旅游,去参观了不少地方,直到高考成绩出来才回到越城,似乎并不担心他的成绩。

分数还是他妈帮他查的,考了575分,全省排名前2788,超过一本线55分。

冬至听完之后,先是高兴了一阵,然后上网查资料,看看北京和天津的大学录取分数线,一查心哇凉哇凉的,想去的那个都上不去。

文博在一旁帮他查,说:“冬至哥,来越城师大吧。去年在广东的录取分数线是535分,排名8000多就能上。师大也是211,名气还可以,将来考北京的研究生应该比较容易。”

远秋也说:“小博说得没错,冬至来越城上大学吧。平时还可以住在大伯或者大姑家里,想吃什么大姑都能给你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