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汉口集会(第2/3页)

顺先生笑了笑,“既然是人造的东西,肯定有学习的方法,洋人学得会,我们为什么学不会呢?”

“可是……”那人的脑子成了一团浆糊,“可是我听说,这些东西,只有洋人才能学会,我们天生学不会……”

“谁说的,我们不仅学得会,还要比他们学得更好。”不等顺先生开口,剧院里一些留过洋的学生坐不住了。

柳掌柜安排好的伙计黑子十分机灵,选了一位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正在和周围人解释的青年学生,递上了一把系着红绳的电喇叭。

“这是?”

“现者先生的意思,今日在剧院里的每一位观众,都有可能是说书人。您若有想说的话,不防用电喇叭让大家都听到。”

青年学生之前就在推测现者先生的意图,看到准备好的喇叭,心中的猜想顿时明确了几分。既然如此,他也没有推脱,拱了拱手接过喇叭。

“大家好,我是一名去国外留学过的学生,关于方才顺先生说的学习洋人本领一事,我有几句话想说,大家不用知道我的名字,只要知道我是一名华夏人就好。”

顺先生就着喇叭敲了一下醒木,“书到这里,要换人讲一段了。”

顺先生和现者剧院的操作称得上惊世骇俗,没人听说过节目表演到一半,突然请一位观众继续说的。不过,出于对留学生的好奇,也出于对现者这个名字的信任与期待,观众们并没有抗议。

虽然从清政府时,华夏就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但是留学生并没有真正走入大众视野,除了留学生本人或者与留学生交情匪浅的进步人士,大多数人只知道留学生身上镀了层金,却不知道他们出国到底学了些什么,有什么能力。

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留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回国后没有平台展露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则是挨打多年后缠绕在民众心中的枷锁的影响。

正因如此,才会有很多诸如华夏人天生学不会洋人的东西,华夏人天生没办法和洋人一样发达的主流思想。

文质彬彬的年轻学生以自身为例子,有条有理地讲述起留学过程中的所学所思,虽然他的讲述肯定不如顺先生有意思,但胜在信息量爆炸,哪怕只是简单的叙述,大家也听得津津有味。

就像他站起来时说的,大家不需要知道他的名字,只需要知道他是一位华夏人,他讲述的,是华夏人可以做到的事。

简短讲完想说的话后,学生把喇叭递给了不远处的一位女性友人。友人同样是留学生,比起男青年的简洁直接,她的叙述更生动一些,不仅从另一个角度讲了自己学到的东西,还对男青年说的一些不好理解的概念做了补充解释。

两人讲完,顺先生接过话头,通过方才青年们说的话,再次提出疑问。或许顺先生一个人知道的东西很有限,或许谢颜也不能保证自己无所不知。但在这个满坐着各行各业华夏人的剧院里,一些人的疑问,总有一些人可以解答或给出思考的方向。

昏暗的环境放下了人们心中的界限,畅所欲言的氛围鼓动着每一位听众,人们不仅认真听着他人讲述的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也开始思考自己了解什么,可以讲述什么,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与不同。

到后来,在顺先生提出问题示意由观众开始讲述后,人们甚至开始争相举手,抢着拿起那把系着红绳的电喇叭。

顺先生的提问也没有局限在留学生与洋人身上,工人、商户、农民、后宅、老师……他引导着人们关注汉口的各行各业,而围绕的主题则是近十几年来的变化。

气氛越来越白热化,却没有人起身闹事,大家的脑海里充满了爆炸般的知识,只想聚精会神听清起身发言的人的每一句话。

系着红绳的喇叭在剧院里各行各业的人手上传递着,就像在汉口城内的每一个角落里传递着。一位三四十岁的妇人接过喇叭,用帕子捂着脸,鼓足勇气用自身经历讲起了十几年来婚配条件的变化,讲到后面,受到周边人的肯定,直接放下了帕子,浑身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

连顺先生和柳掌柜都不知道,谢颜此时就坐在现者剧院的角落里,普普通通的装扮,普普通通的位置,应急灯的光照不到他的脸上,剧院里的光却照亮了他的心。

现者是来自现代的灵魂对这个时代带来的指引,而民声,才是无数活在当下的人的呐喊。

“不知民声,无以为继”,民声日报的编辑部全员出动,隐藏在剧院的各个地方,兢兢业业记录着每一位发言者所说的内容。

这个微缩的汉口社会发出的声音,值得被传递到更广阔的天地。

谢颜看到激动的工人详细诉说不同航运公司的待遇问题,看到满脸愁容的掌柜感叹传统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看到青年学生盲目自信被有理有据反驳到涨红了脸,看到羞涩的农家姑娘认真回答别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