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第3/4页)

果然致和帝对贾敬这个回答颇为满意:“恩侯可是朕看着长大的,他以前倒是不显山露水,这一二年崭露头角,确然是个走一步看十步的。”

这一场问话到此便也散了。

贾敬神色如常的从致和帝营帐里出来,直到回到自家营帐,才沉下脸来。信任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如宁荣二府是拿命换来的从龙之功,也是彼时,致和帝和宁荣二府建立起了信任。但是现在,双方之间的信任在崩塌,而且很难修复。

因发生了致和帝遇刺的事,这猎谁也没有心思再打,围猎之行草草收场,日此,致和帝一行便拔营回京。只留部分京营兵士在铁网山搜寻还有无漏网的刺客。

又说京城里头,苏丞相刚下令秘密排查各部院济善堂出身的人,第二日便接到了铁网山的八百里加急密令,也是命令查各部院出身济善堂的人。

苏丞相还对林如海道:“你那个大内兄,一个人长了十七八个心眼子,什么都在他算计之内。”

林如海自然已经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笑道:“这一回算来,是敬内兄算无遗策了。”

苏丞相瞧着铁网山的方向叹了一口气:君权和相劝自古以来便有相互制衡的一面,苏丞相能为相多年而屹立不倒,对致和帝自然是了解的。宁荣二府看着显赫无双,只怕已经惹了致和帝忌惮。

要叫苏丞相说,贾敬和贾赦两兄弟不但确有才干,而且秉性正直,乃是国之栋梁。但是成也才干,败了才干,太有能为于他们而言不见得是好事。

关于济善堂一案,京城这边依旧在紧锣密鼓的推进。

因贾赦和何征力拼,保护着藏着许多密辛的那座阁楼未被烧毁,里头查出的东西简直触目惊心。

苏丞相再也不敢大意,将三司和京营都调动起来,四个部院相互监督,守着那些证据和人犯。尤其是人犯,依旧是采取之前颜济沧用的方式,送吃食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人试吃。最后才将饭食送入大牢。

就这样,等到致和帝一行终于回京的时候,那些个人犯都还好端端的关在牢里,总算没出纰漏。

致和帝回京的第一日,苏丞相带着部分官员迎驾,然后致和帝并太子、从铁网山回来的众皇子,并各部院高官们直接去了上书房。

现在的情况,不但致和帝瞧着许多人都可疑,就是皇子们也相互提防着。因上书房内人不少,反而大家说话都很保守,打着太极。

致和帝见状,干脆让众人散了,只留苏丞相一人,又命人将贾赦传来。

贾赦都没来得及和贾琏说几句话,还不甚了解铁网山那边的具体情况,便被传入了宫里。

见礼之后,致和帝赐坐,然后才问京城的情况。

这一次贾赦虽然也有单独行动的时候,但是前因后果都跟苏丞相报备了。有苏丞相在此,倒不必贾赦多言。

苏丞相的语言能力自不必多言,虽是尽量言简意赅,却也准确无误的将京城发生的事说得清楚明白,并无遗漏的要点和引人误会的地方。

末了,苏丞相道:“皇上,臣得知此事后不敢大意,让三司和京营官兵配合,已经拿下不少人,也问出些口供来。据臣和几位大人共同参详,此事恐怕和岩亲王有关。”

致和帝自然知道当初一僧一道的事情败露,王子腾和司徒岩先后派人杀人灭口,那两个杀手都是济善堂的人。

可是又有了新的疑点,致和帝道:“济善堂几十年的老善堂了,司徒岩才多大?即便他手下有些杀手来自于济善堂,这济善堂最初也不是他修建的。再说,那些个杀手死士要从小培养,算起来也有几十年了,按年纪,这批人绝对不是司徒岩能够培养出来的。此事恐怕还要往上查。”

苏丞相岂会想不到这些,回到:“皇上,这些臣也查了,济善堂的堂主叫彭浩,据彭浩的口供说,他曾经在彭州王府供职。”

致和帝蹭地一下坐直了身子,眼睛也瞪圆了:“现在抓住那批刺客、杀手按年纪算来,大的三十余岁,小的二十多岁,正好对得上了。彭州王……彭州王,没想到他竟然还阴魂不散!”

彭州王是谁,是先皇宠妃之子,也是曾经非常接近龙椅的人。

当年先皇身体突然急转直下,外有北狄入侵,内有几位皇子争得水火不容。这位彭州王便是势力极为强劲的一个。当初致和帝被逼躲入周太妃宫中,等到贾代化护驾,才逃过一劫。

若是当日贾代化救驾稍微来迟一些,或是周太妃不曾护着致和帝,说不定登基的便是彭州王了。

曾经实力如此强大的彭州王,哪怕后来功败垂成,有些暗产没有被铲除,也是情理之中。但是这些东西怎么交到了司徒岩手里?

致和帝出身皇家,见惯了尔虞我诈,岂有想不到的:“好!好!朕当初看在先皇份上,留着彭州王一命,他竟然如此回馈朕!挑拨得朕父子相残!戴权!朕命你带人去刨开彭州王的坟墓,将其鞭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