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2/4页)

那怎能不反对?贾赦提前南下有可能是以退为进,更何况贾赦虽然现在守孝,也不能守一辈子。俞恒出任两江总督,不还是平安州的人么?以后贾赦出孝入仕;加上一个平安州节度使一个两江总督是贾代善旧部,还有贾敬任京营节度使,这等权势,除了致和帝瞧在贾代善的面上或许会接受,其他人谁能容忍啊?

别说司徒硫急,就是周骏誉也急啊。当然,反对平安州系将领上位的还有其他人,用不着司徒硫亲自上阵。

兵部左侍郎牛继宗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俞总兵自从军以来立下赫赫战功,然俞总兵一直在北方领兵,擅长马战。我朝北方有北狄、西海等国虎视眈眈,且都是马背上的国家。若是将俞总兵调去江南,俞总兵需要重新学习水战,岂非舍长取短?臣以为,俞总兵留在北方合适。”

“臣附议。”

“臣附议。”

……

虽然朝臣们都知道不能让俞恒上位的真正原因乃是忌惮日后荣国府坐大,但是也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反对理由。什么擅长马战、水战都是屁话。

金陵作为本朝龙兴之地,不也是一群南人擅马么?像俞恒那样的军事才能,在哪里用兵都限制不了他。可是朝堂上,你不能大喇喇的说因为他出身平安州,所以不能用啊,不但朝会上不体面,这让当年护国有功的平安州系将士怎么想啊。

贾敬就知道史鼎和平安州系的将领皆不可能出任两江总督,但是如此一来,剩下的候选人不就是石光珠一人了么?用史鼎投石问路,实际上扶石光珠上位,硫亲王府打得好算盘。

但是贾敬现在出奇的平静,眼前的情景居然一切都在贾赦的预料之中。那日贾赦决定提前南下,启程之前兄弟两个商议良久,将京城和江南局势推演了好几遍,对不同发展方向皆做了预测和预案。现在这情况自然也不出贾赦的预料。

贾敬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从其他地方征调武将前往江南,一来旅途耽搁;二来别地武将并不熟悉江南风土人情、地形地貌,需要重新适应;三来江南最是需要安稳的时候,宜有人主持大局。臣以为江南巡抚钱益年大人拦截叛贼有功,又得江南官员和百姓爱戴,可先暂代总督一职。”

这话简直像在朝堂上丢了一颗炮仗。反对和附议的声音此起彼伏。

自本朝立国以来,文武官员泾渭分明,贾敬这样的出身想入兵部,也得科第入仕;文官领兵,也只有北狄入侵那段特殊时期,北疆部分地方官组织过反抗。贾敬此举不是替文官抢武将职位开道了么?

但是于文官而言,能有文职官员去任武将高官自然是支持的多。

文武官员之间有壁垒,其实刚开始贾敬并不同意贾赦这个应对。但是站在贾赦的角度,觉得阶级流动本来就更利于社会发展,钱益年出任两江总督并无不妥。最重要的是,钱益年和宁荣二府绝无关系,举荐他不会引人忌惮。

但是有了林如海和钱益年拦截王家船队的合作,实际上钱益年已经不可能被其他皇子拉拢。太子是正统,只要江南势力不落入别人手里,于宁荣二府而言便是好结果。

这个时候依旧是兵部左侍郎牛继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京营节度使之言不妥。钱大人虽然清正廉明、才能出众,但到底是文人,带兵打仗并非钱大人所擅长。”

贾敬立刻反驳了:“牛侍郎此言差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否领兵岂能以出身论。钱大人这次带着三千绿营军拦截叛党出逃,其敏锐的洞察力,把握战机的能力皆表现出一个优秀将领当有的品质。本朝用人,向来贤能者居之。钱大人清正廉明视为贤;兵贵神速视为能,别说由他暂代两江总督,就是由他出任他也担得。牛大人作为兵部侍郎,应当为朝廷择贤才,岂能囿于门户之见。”

哟,就你贾敬长了嘴,就你贾敬会说,就你调子高,没有门户之见。满朝文武谁敢说自己没门户之见啊,那当初李宜山斗张修的时候不惜逼死人是为了什么?文人之间尚且讲门户,文武之间讲怎么了?

但是这些道理满朝文武心里明白,朝堂上不能说啊。

而且不囿于门户这话宋安太爱听了,迫不及待的道:“臣附议!”

“臣附议!”

别看文官内部也斗得你死我活的,但此刻出奇的一致,几乎满朝文臣附议;至于武将么,不想让此职落在石光珠头上的也尽皆附议。

致和帝眼皮微抬,看了一眼贾敬。

这不囿于门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致和帝登基这么多年,见惯了文武百官明争暗斗。但是真正能打破这四个字的,致和帝甚至一下子回忆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