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量子叠加态打野的精髓:只要我不出现,我就有可能在任何一路出现

关羽决定了使用诸葛亮中策规划的撤兵路线后,再展开细看,才发现下面的各种假设条件依然是一大堆。

也亏得诸葛亮派来的这些密使能记得那么清楚,同时也多亏赵累帮他整理口供的时候,梳理得那么有条理——

据赵累说,诸葛亮应该是让这一小撮密使分别记了上中下策,而且还分主次,比如诸葛亮觉得用到概率比较大的计策,就多让几个人记,这样万一路上死了或者有人忘了记不全,也能查漏补全。

同时,诸葛亮对于路上这些密使万一被擒所准备的说辞,其实也非常严密。一旦被抓,就说他们只是“安邑守将派去了解关将军近况如何、想知道能不能救援关将军”,这个说辞很合理,袁绍阵营的将领多半都是会相信的。

实在还有多事儿的,那就再多交代一句,说他们是“想把安邑还没被张辽偷袭得手这个好消息告诉关羽,帮助稳定关羽的军心,以免被四面楚歌之计瓦解”。等到这个本身就真的不能再真的口供被问出来之后,哪怕是贾诩亲临都不会怀疑更多了。

好在路上也没有使者被抓,只是有人淹死摔死,都是有同伴目睹确认死亡的,不会泄密。

所以,关羽在决定执行诸葛亮的中策后,还可以具体细分,按照中策下面的“敌军不知道我军已经知道安邑还在我手”这个分支IF条件锦囊执行。

关羽看到这儿的时候,内心不禁彻底叹服:“诸葛之智,当真不亚伯雅。”

他深呼吸了一口,继续往下揣摩。原来,诸葛亮的计划分支条件,说来也挺容易理解:

如果敌人以为关羽不知道安邑没丢、或者说中了“安邑已丢”这个四面楚歌之计,那么敌人肯定会坚信关羽最终的撤退路线是往函谷山路抛弃车马辎重伤员轻装撤退。

这时候,关羽就该先虚晃一枪,假装往南撤、满足敌人的预期,拉开撕扯包围敌军的注意力、吸引其主要围堵方向往南,然后实际掉头往北撤。

如果敌人知道关羽已经知道安邑没丢、或者说“四面楚歌”计被识破了,那么敌人肯定会相信关羽还是有可能往北撤的。这时候关羽实际就可以先往南虚晃、然后实际往北撤。

当然这些都只是大致的思路,实际上执行还可以随机应变有更多细节。

比如诱敌做假动作的时候,别全军出动而是分兵,让偏师假扮主力、主力扮猪吃虎装作偏师,如此如此……这里面的细节,还是要关羽自己拿捏补充,诸葛亮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

毕竟诸葛亮也没亲自治军和战术指挥的机会过,他知道自己的临场微操肯定是不如关羽这种打了十几年仗的名将的,所以诸葛亮提供的建议都不涉及任何微操。

或许有人会诧异:关羽不是已经被包围在崤山东麓、瀛水河畔了么?不是就剩几个营地了么?他还哪来的闪转腾挪做假动作的机会?敌人只要团团围死他不就彻底没戏了?

这就要涉及到古代征战的一些军事常识了,那就是凡是几万人以上规模的部队被围,是不可能真的被围困逼迫到只有一个营地的狭小空间内的。被包围一方也会尽量依托地利设立多个营地、拒险而守,为自己争取更大的防御纵深。

比如还拿四百多年前白起围赵括的例子来说,赵括四十万人,最后是被围在丹水、韩王山、百里石之间的三角地带扎营。后人拿百度地图看一下就知道,那片三角地带的边长几乎等于高平市到长治市距离的一半,超过五十里。

往近了说,可以设想一下原本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刘备伐吴其实没有演义里说的那么多人,但确实是“分四十余屯”,绵延非常广。当然这个例子和此刻的情况不一样,因为夷陵之战中刘备是进攻方,他屯兵纵深大很正常。

但无论如何,关羽毕竟也是一代名将,他此前虽然是且战且走后撤,依然是很注意自己的防御战略纵深的,这样遇到敌人强攻才有弹性防御的收缩空间。就好比历史上他攻樊城时,还要别立多寨、被徐晃攻的“四冢寨”看地图就离他主寨很远。

此时此刻,关羽的部队虽然被压缩到了两万多人,可是他倚靠崤山山坡部分地区的险要、一侧还有瀛水遮挡这些有利地形,始终保持了己方南北有二十多里的纵深,东西也有十几里的厚度。

分了五座营驻防、遇袭可以快速援护,敌军如果强渡瀛水攻打任何一座营寨,就会遭到其他四个营寨的预备队快速支援半渡而击。

这一切的扎实基本功,都为关羽此刻充分、卓越地执行诸葛亮的撤兵欺骗计划,提供了军事基础。也为在文丑和吕布的结合部上撕开缺口制造了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