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 太空机械臂
是的,中国腾飞的确是具备研发工业机器人的能力,毕竟中国腾飞在系统控制,精密机械等领域已经是世界一流水准,再加上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工业机器人这东西对中国腾飞来说真的不是什么难事儿。
关键的问题是做出来的东西究竟能不能在市场上获得认可,赚到钱而已,毕竟在某些关键零部件儿的成本实在是高得有些离谱。
就比如说NB-36P型工业机器人内所使用的谐波减速器,主体材料是应用在直升机减速器上的碳化硅,内部的耐磨件儿则是使用了应用在航空发动机上的镍基合金材料,而为了减轻NB-36P型工业机器人的结构总量,另其动作更加灵活,外壳和基座则大量使用了碳纤维以及钛合金等材料。
就连配套的抓手和切削刀具都是高强度耐磨陶瓷复合材料制作的高强度机加工用具。
这一套下来,不算内部所使用的专供航空、航天控制系统的执行软件和先进算法架构,以及接入中国腾飞工业大数据带来的便捷所产生的巨额费用。
光是各类先进材料的成本和加工费用就是个天文数字。
也正因为如此,类似NB-36P型工业机器人这样的产品,中国腾飞根本就没办法做成低端货,没办法,单凭这些材料要是做成低端产品那才叫暴殄天物呢。
所以中国腾飞一开始瞄准的就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航天飞机上的那套太空机械臂,因为只有这类高端货,才值得那么多价值不菲的材料。
更何况,国内重新修订的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将空间站纳入其中,而作为空间站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灵活多变的太空机械臂自然不可或缺。
国际空间站上所使用的“加拿大”2型太空机械臂就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具备这类机械臂的空间站不但具备良好的自我维修能力,更重要的是面对与自己对接的宇宙飞船等航天器也有了更加安全和高效的接纳手段。
当然了,偶尔排除个“太空垃圾”,抓个“报废卫星”啥的也不在话下,总而言之这玩意对于空间站来说,就等于是自己的触手,可以在外太空随心所欲的摇摆。
而除了空间站以外,未来载人登陆月球,甚至是火星,这类太空机械臂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设备,也正因为如此,研制这类太空机械臂对国内的载人航天,甚至是未来的深空探测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所以国家航天局早在2005年便开展了此类设备的可行性评估,结果很不尽如人意。
太空机械臂本质就是一种工业类机器人的全面升级版,毕竟工业机器人说白了也就是一条机械臂,只不过工业机器人叫起来更加高大上和富有科技感,实际上从基础上来说区别并不大。
可问题是,当时的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连萌芽都算不上,到是有几个相关方面的初创公司,但至多也就是搞个DIY,或是帮助进口国外品牌的企业做些控制软件的破解业务,总体上徘徊在似暗非暗的灰色地带苟且偷生。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国内缺乏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环境。
不说别的,但就中国腾飞一家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就占到国内全部工业机器人的87.25%。
也就是说,刨去中国腾飞的近万台工业机器人,全国加起来还不足3000台。
之所以会如此至少,原因无他,人力过于便宜而已。
按照当时的人工成本,一台进口的工业机器人足可以雇佣三个班组的工人,都是些枯燥的重复劳动,三个班组7*24小时下来非但不比工业机器人差,反而产量更高。
最关键的是,工业机器人买回来你得给他电,你得给他油,你得给他维修保养;而工人呢?除了微薄的工资和一日三餐外,啥都不用管,只要不死在自己厂子里,对工厂来说完全没有额外的负担。
如此情况下,买那些祖宗一样的工业机器人干嘛?脑袋坏掉的才这么干呢。
所以大量装备工业机器人的中国腾飞便成为国内绝大多数制造业相关单位眼里的另类,因为很明显中国腾飞的一把手庄建业就属于脑袋坏掉的那个,国内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天腿的人还不有得是?
干嘛放着好好的人不用,上那些成本高,维护更高的设备?这么浪费,脑袋不是瓦特还是什么?
说实话,庄建业也不想这么干,但凡能用低廉的人力谁搞这么复杂,可问题是航空、航天制造不同于其他工业门类,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
而国内一年毕业的相关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就那么多,且多半都是定向分配,落到中国腾飞手里没剩下几个。
高端人才可以用高薪挖来,大量的普通技术工人怎么办?总不能全都高薪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