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动乱再起(第3/4页)

前提是……

好似想到了什么,贾庶低声问道:“对了,关于太师军与江东义师的征战,你可曾派人打探?”

秦寔摇摇头说道:“还未得到详细的战报,只知道江东义师的处境并不乐观。”

“但愿江东义师能重创那支太师军……”贾庶低声说道。

秦寔默默点了点头。

此时此刻的二人,其实想到了一处,即晋国太师陈仲所率领的太师军。

这支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了旧义师的强军,正是他们‘新义师’最忌惮的强敌。

只要这支军队尚在,或者说那位陈太师与陈门五虎尚在,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隔日,赵虞也带着牛横、何顺几人回到了许昌,开始忙碌于统算今年的粮收,并催促各县押送粮草,尽快凑齐朝廷所要求的那一百万石粮食。

正如赵虞所猜测的那样,邯郸这‘一百万石粮食’的要求,在郡守府与都尉署都引起了相当强烈的反应。

一半官员并无表态,而另一半官员则认为此举会引起他颍川郡的动荡,就连素来正直的都尉参军荀异,也觉得朝廷的命令太过于强人所难。

因为根据近两年的记录,他颍川郡的产粮总共也就二百五十万石左右,这一下子送出去一百万石,他们如何向郡人交代?

要知道,这约二百五十万石产粮,并非全部属于官府,就算加上田税,官府占得的份额也不过五成左右,乍一看似乎刚刚好可以满足朝廷的要求,可问题是如此一来,颍川郡各县的官仓就空了,官仓空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官府失去了调控市场米价的手段,也失去了供养难民的能力。

而最最糟糕的,莫过于失去了底气,无论是官府的底气,还是郡人的底气。

在失去储备粮食的情况下,一旦传出缺粮的消息,各阶层都会大肆囤积粮食,继而引发市面上流通粮食的紧缩,旋即因各县粮食分配不均而出现粮食紧缺。

在粮食其实勉强足够的情况下爆发粮食危机,这看似荒诞,但其实是最最容易发生的事,毕竟人都是盲目云从的,只要有一个人传出粮食紧缺的消息,这个谣言很快就会传遍整个郡,引起整个郡上百万人的恐慌。

倘若在以往官仓充足的情况下,这种谣言当然是不攻自破,可在官仓空虚的情况下,一个谣言或就能引起整个郡的动荡。

因此,就连都尉参军荀异都认为,应当由李郡守上表朝廷,减少支援其他郡的粮食额度,最起码要让官府留下几十万石粮食,以防不测。

但这条正确的建议,李郡守却没有采用——因为他知道朝廷不会答应。

于是乎,荀异当即就找到赵虞,向赵虞陈说利害,希望赵虞出面说服李郡守。

看着神色严肃的荀异,赵虞颇感为难地说道:“我想,就算我劝服了李郡守,朝廷也是不会答应的……参军应该知道,种种迹象表明,济阴、济北、鲁郡等地今年或将爆发大规模的饥荒,倘若我颍川不给予援助,就会有数以十万、数以百万的人饥饿而死……”

“这个下官自然明白。”

荀异神色激动地打断道:“下官也支持援助那几个郡的百姓,但并非是以我颍川郡将陷入动荡作为代价……倘若连我颍川郡都陷入了动荡,那才是最最糟糕的局面。”

见他过于激动,赵虞笑着宽慰道:“不至于的。……我会督促各县加强打击屯粮居奇的力度,陈郡丞也会颁发限定每户购粮的政令……”

“那也不能保证不会出事。”荀异皱着眉头说道。

见此,赵虞摊摊手说道:“没办法,毕竟是朝廷的命令,谁敢违抗?”

荀异顿时语塞,良久才愤愤说道:“但愿朝中那些大人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明明可以暂缓两年再攻江东叛军,徐徐图之,给予各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好大喜功!好大喜功!”

看着满脸愤慨的荀异,赵虞淡淡一笑,不置褒贬。

早在半年前,他颍川郡就逐渐传开了一则消息,说的就是朝廷原本可以暂缓两年再攻江东义师的这件事。

本来赵虞还在琢磨要不要故意放出这个消息,挑拨颍川郡百姓对朝廷的不满,但没想到却有人替他做了,大概是往返各郡的商贾传出来的。

而这则消息,也让颍川郡的百姓对朝廷愈发不满。

想想也是,颍川郡作为在叛军事件中恢复最快的郡,在近两年天下动荡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着每年至少二百五十石粮食的稳定粮收,自给自足绰绰有余,但就因为其他郡缺粮,这两年全郡百姓不得不缩衣减食,或者高价购入粮食,归根结底,并非是济阴、济北、鲁郡等地粮食紧缺,而是朝廷急切想要平定江东义师的叛乱,不顾各县国人的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