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战略就是调动(第2/3页)

可是没曾想到,这大明居然不按常理出牌。印度这边还没动手,中亚这边却先发兵了。而且根据大明进军路途上观察到大军动向的星月教徒们传来的情报看,这支大明军队的规模,至少不下四十万。

这就让侯赛因非常郁闷了:他这个集群的后勤基地可是设在拉合尔的。要提兵北上,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话。就意味着他要翻越诸多山脉,走很远的路——这对于兵力本来就偏少,而且按照事先的计划是后发兵团,根本没有得到多少民夫的第一集群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在集群内部反复商议,以及通过无线电与联合参谋部反复沟通后。侯赛因这边做出的决断是:放弃费尔干纳盆地,大踏步的后退,拉长敌军补给线的同时,也减轻本方的后勤压力。

当然,这种大踏步的后退不是无原则的。无论如何,撒马尔罕这个链接波斯与中亚的交通要道必须守住,不然万一中国人的大军进入波斯,把奥斯曼军团的陆上通道给切断还是小事——反正现在欧奥联盟,主要的补给都是从海上走。关键是这些年奥斯曼对波斯吸血吸得太狠,骄傲的波斯人早就对奥斯曼心怀愤懑了。也就是哈奇开斯机关枪威力大,让波斯人敢怒不敢言罢了。若是把中国人几十万军队放进去?这个画面实在不敢想。

撒马尔罕不能放弃,同样的,与撒马尔罕近乎同一纬度的杜尚别也不能放弃——这里是中亚进入阿富汗的要道。普什图人虽然独立建国了,但同样被奥斯曼人吸血吸得极惨。若是把大明的军队放进去?

所以,侯赛因在于联合参谋部反复沟通后。做出的应对如下:本集群22.5万人,加上约莫五万人的土库曼、乌兹别克骑兵部队,重点守御撒马尔罕以及杜尚别,并等待从印度方向来援的十个印度师。

总之,这场规模宏大的决战刚刚开始,大明就在战略上率先调动了敌人。

不过,虽然兵不血刃的拿到了富饶的费尔干纳盆地,可面对大踏步撤退到依托阿姆河的支流而建成的撒马尔罕的奥斯曼兵团主力。孙传庭集群的困难也随之而来。

既然是盆地,自然是四面环山了。这个费尔干纳盆地,北面和东面是天山山脉。南面是吉萨尔阿莱山系以及帕米尔高原。西面倒是有个很小的口子,是锡尔河流出这个盆地所形成的河谷。但是走出这个河谷后,就进入了克孜勒库姆沙漠……

所以,别看如果拿下杜尚别就能进入克什米尔和阿富汗,如果拿下撒马尔罕,便是进入波斯也方便得很。但要拿下这两个地方,要么,四十多万大军去翻越吉萨尔阿莱山系,走帕米尔高原。要么,沿着锡尔河走出费尔干纳盆地后,横穿沙漠,走到阿姆河的河道上,再沿着阿姆河逆流而上,绕一个大圈后再去打撒马尔罕。

无论哪个选择,对于虽有河谷可以利用,但终究是已经不得不翻越天山才能维持后勤保障的孙传庭集群来说,都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敌军的统帅很聪明,居然主动放弃了费尔干纳这样的膏腴之地,大踏步的撤退到了撒马尔罕和杜尚别。这个,虽然让我们原先制定的在费尔干纳盆地内与敌军决战的想法落了空。但是这种情况,也是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毕竟,不远千里的把后勤物资运到这里与我决战,那是得有多蠢的指挥官才会做得出来?”

“哈哈哈,督师说得极是,我们从不指望敌军的指挥官犯蠢。”

“就是要这种有点本事的敌将打起来才有意思嘛。”

“呵呵,本督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呢,咱们这一路的任务可真的不轻。毕竟,咱们得先把敌人在中亚和克什米尔的主力给吸引过来。否则等到九十月间满桂那边区区五个师,好不容易翻越喜马拉雅,探出头一看:哎哟,怎么还有几十个师的敌军堵在山口啊,这孙传庭是在干嘛啊。这可就不好了啊。”

“哈哈哈,督师说得对,为了雪区集团军不至于全军覆没,咱们该辛苦还是要辛苦一点的。”

“所以,撒马尔罕和杜尚别的敌军,虽然隔着大山,但该打还是得打。本督的计划是这样,分兵,主力兵团为二十个步兵师,本督亲自率领,慢慢的从正面去翻越吉萨尔阿莱山。杜尚别那地方虽然联系着克什米尔和阿富汗,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更为重要。但那里的路更难走,本督不去那里,这二十个师,三十万人,只做一路,去撒马尔罕。

而第二路嘛,五个骑兵师,五个步兵师,由张献忠和李自成率领。出了苦盏(苏联时期此地叫列宁纳巴德。纳巴德在波斯语系里是城市的意思),主力继续向南,翻越吉萨尔阿莱山。而这支别动队,则是向西,横穿沙漠,直扑阿姆河,做出一副要进军波斯的样子来。”